說到六十四卦順序,這可是學習《易經》的基本功啊!就像我們背九九乘法表一樣,要先搞清楚卦象的排列規則。老實說,我第一次看到六十四卦的順序時也是霧煞煞,後來才發現原來裡面藏著古人超厲害的智慧,不是隨便排排的啦!
最常見的就是《周易》本經的卦序,從乾、坤開始到既濟、未濟結束,這種排列方式叫做「文王卦序」。有人說這就像在講人生的起起落落,從天地開創到事情圓滿,最後又回到未完成狀態,根本就是人生寫照啊!不過要記住這個順序真的需要花點功夫,我當初也是邊念口訣邊畫表格才記起來的:
卦序 | 卦名 | 卦象 | 簡單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
1 | 乾 | ☰ | 純陽之卦,象徵天 |
2 | 坤 | ☷ | 純陰之卦,象徵地 |
3 | 屯 | ☳ | 萬物初生,困難重重 |
… | … | … | … |
63 | 既濟 | ☲ | 事情已完成 |
64 | 未濟 | ☵ | 事情未完成 |
另外還有一種「八宮卦序」,這是漢代京房發明的系統,把六十四卦分成八個宮,每宮有八個卦。這種排法比較有規律性,適合用來占卜。我個人覺得這個比較好記,因為它就像家族譜系一樣,從本宮卦開始變出其他卦,超級有邏輯的!不過要搞懂為什麼這樣變,就需要研究「爻變」的規則了。
說到卦序的奧秘,最讓人頭痛的就是為什麼《周易》要這樣排列?有人說是按陰陽消長,有人說是講社會發展,還有人說是根據卦象相錯的關係。我自己讀了一些資料後發現,可能每種說法都有道理,因為《易經》本來就是可以多角度解讀的經典啊!不過建議初學者先不要糾結這個,把基本卦序記熟比較重要。
初學者必看!六十四卦順序到底怎麼記才不會亂?很多剛接觸易經的朋友都會被六十四卦的排列搞得頭昏腦脹,其實只要掌握幾個小技巧,就能輕鬆記住這個看似複雜的系統。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幾個台灣易經老師常用的記憶法,保證讓你不再「卦卦」相連到天邊!
首先要知道,六十四卦是由八個基本卦(乾、兌、離、震、巽、坎、艮、坤)兩兩組合而成。最傳統的記憶法是「上下卦對照法」,把八卦想像成座標軸的X軸和Y軸,這樣就能用表格來對應:
上卦\下卦 | 乾 ☰ | 兌 ☱ | 離 ☲ | 震 ☳ | 巽 ☴ | 坎 ☵ | 艮 ☶ | 坤 ☷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乾 ☰ | 乾為天 | 澤天夬 | 火天大有 | 雷天大壯 | 風天小畜 | 水天需 | 山天大畜 | 地天泰 |
兌 ☱ | 天澤履 | 兌為澤 | 火澤睽 | 雷澤歸妹 | 風澤中孚 | 水澤節 | 山澤損 | 地澤臨 |
另外有個台灣學生超愛的「生活聯想法」,把卦象轉化成日常事物。比如「乾為天」像爸爸(陽剛)、「坤為地」像媽媽(包容),「水火既濟」可以想成煮泡麵時水火交融的狀態。這種接地氣的記法特別適合台灣人,連早餐店阿姨都能跟你聊兩句易經!
進階一點的可以試試「卦序歌訣」,就像背唐詩三百首一樣朗朗上口。最經典的是朱熹整理的版本:「乾坤屯蒙需訟師,比小畜兮履泰否…」雖然聽起來很文言,但多念幾次就會發現它其實是押韻的,搭捷運時默背超方便。建議先用注音或台語發音輔助,會更容易記住節奏感。
為什麼六十四卦要這樣排?卦序背後的秘密大公開
大家有沒有想過,《易經》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其實藏著超多玄機?這可不是隨便排排的喔!古人用「非覆即變」的邏輯把卦象串起來,就像在講一個生生不息的宇宙故事。比如「乾卦」和「坤卦」打頭陣,代表天地開創;最後用「未濟卦」結尾,暗示萬物循環永不停止,根本是古代版的連續劇大結局啊!
卦序中還藏著「互綜卦」和「互錯卦」的配對巧思,像是:
卦象配對 | 關係類型 | 舉例說明 |
---|---|---|
泰卦 vs 否卦 | 互錯卦 | 一個天地通泰,一個天地閉塞 |
屯卦 vs 蒙卦 | 互綜卦 | 把卦象倒過來看就變成另一卦 |
這種排列方式其實在教我們看事情要「一體兩面」——就像台灣人常說的「有上坡就有下坡」,卦序把相反或相成的概念兩兩成組,根本是古人的人生智慧懶人包!而且從「乾坤」到「既濟未濟」,整個卦序根本是從創業、奮鬥到傳承的完整SOP,連現代企業管理都能參考咧~
更猛的是,卦與卦之間還有「相承相因」的關係。比如「謙卦」後面接「豫卦」,就是在說「謙虛之後自然會快樂」;「損卦」之後是「益卦」,根本在暗示「吃虧就是占便宜」的道理。這些排列邏輯不是隨便來的,根本是古代心理學大師的套路啊!
易經老師教你:六十四卦順序的記憶小技巧,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啦!很多初學易經的朋友看到六十四卦就頭痛,覺得要背這麼多卦名和順序根本是mission impossible。但其實只要掌握幾個小訣竅,把卦象分門別類來記,就會發現這些卦象之間都有內在的關聯性,記起來自然事半功倍囉!
首先我們可以把六十四卦分成上經三十卦和下經三十四卦兩大塊。上經從乾坤開始,講的是天地萬物的生成變化;下經從咸恆開始,講的是人世間的各種情境。這樣分開記就不會覺得太雜亂。再來可以用「八卦相重」的概念,把八個基本卦兩兩組合,這樣就能推導出六十四卦的結構。比如乾卦(☰)和坤卦(☷)組合就是天地否卦(䷋),是不是很直觀?
這裡幫大家整理一個簡單的對照表,把八卦組合和對應的卦象列出來:
上卦 \ 下卦 | 乾 (☰) | 坤 (☷) | 震 (☳) | 艮 (☶) | 離 (☲) | 坎 (☵) | 兌 (☱) | 巽 (☴)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乾 (☰) | 乾為天 | 天地否 | 天雷無妄 | 天山遯 | 天火同人 | 天水訟 | 天澤履 | 天風姤 |
坤 (☷) | 地天泰 | 坤為地 | 地雷復 | 地山謙 | 地火明夷 | 地水師 | 地澤臨 | 地風升 |
另外還有一個很實用的記憶法,就是把卦序編成口訣。像是「乾坤屯蒙需訟師,比小畜兮履泰否」這樣押韻的句子,背起來特別順口。我自己教學生時都會建議他們把這些口訣錄下來,通勤時反覆聽,不知不覺就記住了。有些卦名看起來很抽象,其實可以聯想它的字形或讀音,比如「賁卦」可以想成「裝飾」的意思,「頤卦」長得像一個張開的嘴巴,這樣記憶會更深刻。
還有一個小技巧是觀察卦象的變化規律。比如從乾坤開始,接著是屯蒙需訟,可以發現這些卦象的陰陽爻都是在逐步變化的。把六十四卦想成一幅連續的圖畫,每個卦都是前一個卦的演變,這樣記起來就會有連貫性,不會覺得每個卦都是獨立的存在。特別是上下經之間的過渡卦,像是坎離和咸恆,都是承上啟下的關鍵,記住這些節點對掌握整體順序很有幫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