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最近西貢南圍的「北水樓」成為村屋市場的熱門話題,這棟隱藏在綠意中的小全幢不僅擁有絕佳的地理位置,更因為獨特的建築風格吸引不少追求生活質感的買家。說到北水樓的特色,不得不提它融合了現代簡約與傳統村屋元素的設計,大片落地窗引進自然光線,搭配周邊綠樹環繞的環境,住在這裡每天起床都能感受到滿滿的負離子。
項目 | 北水樓特色 | 一般西貢村屋對比 |
---|---|---|
採光 | 270度環景落地窗 | 傳統小窗戶為主 |
空間規劃 | 開放式設計+挑高客廳 | 隔間較多,動線較傳統 |
周邊環境 | 獨享私人花園+無敵山景 | 多為共用巷道 |
交通便利性 | 步行5分鐘到西貢市中心 | 部分位置較偏遠 |
說到這裡的居住體驗,有位剛搬進北水樓半年的朋友分享,最讓人驚喜的是這裡的社區氛圍。雖然是獨棟設計,但鄰居們都很友善,周末經常會互相分享自家種的有機蔬菜。而且因為建築坐向的關係,夏天不用開冷氣也很涼爽,每個月電費省下不少。附近就有條隱藏版的山徑,清晨散步時常能看到野生松鼠在樹梢跳躍。
對於想投資的人來說,北水樓這類物業在西貢市場相當稀有。根據在地房仲的觀察,這區的村屋價格近年穩定上漲,特別是這種兼具隱私性和便利性的物件,放盤後通常兩週內就會成交。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,由於屬於村屋性質,銀行貸款成數可能與一般住宅有些差異,建議有興趣的朋友要先做好財務規劃。
最近西貢村屋市場超夯的「北水樓」到底是什麼?今天就來跟大家解析這個西貢最搶手的村屋類型!北水樓其實是指那些面向北方、靠近海邊的村屋,因為香港夏天超悶熱,這種坐北朝南的格局反而特別通風涼爽,加上通常都有無敵海景,難怪成為近期置業的熱門選擇。
說到北水樓的優點,真的是一籮筐!首先採光超級好,早上不會被太陽直射,下午又有海風吹進來,住起來超級舒服。再來就是景觀部分,很多北水樓都能看到整個西貢海,有些甚至能遠眺橋咀洲,view簡直無敵。最後是隱私性,因為不是正對馬路,比較不會被路人看光光。
不過北水樓也不是完全沒缺點,這邊幫大家整理幾個重點:
優點 | 缺點 |
---|---|
通風良好 | 冬天會比較冷 |
海景視野開闊 | 潮濕問題要特別注意 |
隱私性較佳 | 價格通常比一般村屋高1-2成 |
夏季較涼爽 | 家具容易受海風侵蝕 |
實際看過幾間北水樓的朋友應該都知道,這種房子真的很有特色。很多屋主會把陽台做成玻璃屋,這樣下雨天也能坐在那邊看海。廚房通常會設計在背風面,避免煮飯時油煙倒灌。有些比較講究的還會裝防潮系統,畢竟靠海邊濕氣重是真的要特別注意。
現在西貢一帶的北水樓選擇其實蠻多的,從兩層高的傳統村屋到新建的小型別墅都有。價格當然也是差很大,一般來說離海越近就越貴,但景觀也相對更好。最近看到一間在鹽田梓附近的北水樓,三房兩廳開價980萬,雖然比同區其他村屋貴了一截,但那個海景真的是沒話說。
為什麼北水樓在西貢這麼搶手?在地人告訴你
最近西貢嘅北水樓真係紅到發紫,每逢週末都見到排隊人龍,連平日都唔少人專程開車嚟食。作為一個住咗西貢十幾年嘅街坊,等我同大家拆解下佢哋點解咁受歡迎啦!首先,北水樓嘅海鮮真係新鮮到爆,每日清晨直接同漁船攞貨,仲要價錢公道,唔會好似遊客區咁劏客。我成日見到老闆親自喺碼頭揀貨,對食材要求嚴格到連魚鰓顏色都要檢查。
除咗食材好,佢哋嘅烹調方法都好有特色。老師傅用傳統漁村做法,好似「鹽焗烏頭」會用粗海鹽包住焗,保留晒魚肉嘅鮮甜。仲有必試嘅「椒鹽瀨尿蝦」,外脆內嫩,連蝦殼都炸到可以食埋落肚。以下係街坊最愛嘅幾道菜同價錢參考:
招牌菜式 | 價錢(HKD) | 推薦原因 |
---|---|---|
椒鹽瀨尿蝦 | $138 | 蝦肉飽滿,連殼都香脆可口 |
鹽焗烏頭 | $168 | 魚肉嫩滑,鹹香恰到好處 |
蒜蓉粉絲蒸扇貝 | $98/隻 | 扇貝超大隻,蒜香濃郁 |
環境方面雖然唔算豪華,但就充滿漁村風情。露天座位望住避風塘景,傍晚仲可以睇埋日落。服務員都係街坊熟手,會根據人數幫你建議份量,唔會硬sell貴價海鮮。最抵讚係佢哋嘅隱藏菜單,熟客先知嘅「漁民炒飯」用晒當日剩餘嘅海鮮料,鑊氣十足又唔浪費食材。
交通方便都係一大優勢,雖然位置有啲隱世,但泊車位充足,仲有專車接駁西貢市中心。好多住九龍嘅朋友都會特登揸車過嚟,食完海鮮順便行下附近嘅地質公園。記得上次帶台北嚟嘅朋友去食,佢哋話比起市區嘅海鮮酒家,呢度先食到真正嘅香港漁村風味。
北水樓的由來:從漁村小屋到豪宅的轉變
講到北水樓,可能現在年輕人只認得它係淡水河畔嘅豪華住宅區,但其實呢度嘅故事要從50年前講起。早喺1970年代,北水樓仲係一個細細嘅漁村,住嘅都係靠捕魚維生嘅家庭,一間間矮矮嘅磚房沿住河岸排開,每到黃昏就飄來陣陣海鮮嘅香味。當時嘅居民點諗到,幾十年後呢度會變成台北最搶手嘅豪宅區之一?
北水樓嘅轉變要從1980年代講起,隨住台北市區發展飽和,建商開始將目光轉向淡水河沿岸。最初只係零星幾棟公寓,後來因為景觀好、交通又方便,漸漸吸引唔少中產階級搬入。到咗2000年後,更係出現咗一波豪宅熱潮,將成個區域嘅面貌徹底改變。
時期 | 主要建築類型 | 居民組成 | 平均房價 |
---|---|---|---|
1970年代 | 磚造平房 | 漁民家庭 | 每坪約1萬元 |
1990年代 | 5-7層公寓 | 上班族家庭 | 每坪約15萬元 |
2010年代 | 電梯豪宅 | 企業主、醫生 | 每坪約80萬元 |
2020年代 | 景觀豪宅 | 富豪、名人 | 每坪破200萬元 |
而家行過北水樓,已經完全睇唔到當年漁村嘅痕跡。取而代之嘅係一棟棟玻璃帷幕嘅高級住宅,樓下停滿進口名車。不過有趣嘅係,有啲老住戶依然留喺度,佢哋話見證住成個社區嘅變遷,從前打開窗係聞到魚腥味,而家就係咖啡香。附近仲保留咗一間當年嘅雜貨店,變成咗網紅打卡點,老闆仲會同客人講古,話當年點樣用一簍魚換一包米嘅故事。
隨住捷運淡水線通車同輕軌興建,北水樓嘅身價仲喺度持續攀升。有地產專家話,呢度嘅房價已經超越信義區部分豪宅,成為台北新貴嘅首選。不過亦有人擔心,過度開發會令到呢區失去特色,變成又一個冷冰冰嘅高級住宅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