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枇杷巷口故人來」這幾個字總讓我想起老家巷口那棵歪脖子枇杷樹,每到夏天,金黃果實壓彎枝頭,鄰居阿伯就會搬張藤椅坐在樹下乘涼。那時候沒有Facebook Messenger,更別說什麼Kids版本,大夥兒聯絡全靠巷口的雜貨店公用電話,或是直接扯開嗓子喊人。現在想來,那種純粹的交流方式,反而比現在動不動就遇到「Facebook login problem」的數位時代更有溫度。
記得有年枇杷特別甜,阿伯用報紙包了幾顆塞給我媽,說是要給「細漢仔」解饞。那時候的分享啊,根本不用煩惱什麼「Facebook share link customize」或「metadata selection」,就是實實在在的把好東西遞到你手上。現在社群平台上的互動,倒像是隔了層紗,連按個讚都要擔心演算法會不會把貼文埋掉。
從前巷口時光 | 現在數位生活 |
---|---|
枇杷樹下閒話家常 | Messenger已讀不回 |
親手遞上的報紙包 | 自動產生的生日祝賀 |
喊一聲全巷都聽得見 | 發文還要擔心觸及率 |
前陣子老家改建,聽說那棵枇杷樹被砍了。我試著在Google地圖上找「枇杷巷」的街景,卻只看到一棟棟新建的公寓大樓。突然有點理解為什麼有人會去研究「decode Facebook blob video」或「extract direct URL」——我們都在用各種方式,想抓住一點即將消逝的什麼。就像阿伯總愛說的:「現在的枇杷啊,都沒我們巷口那棵甜。」這話裡藏著的,或許是對那個沒有「Meta Platform收費問題」的單純年代的懷念。
偶爾還是會夢見枇杷巷的午後,阿伯搖著蒲扇說他年輕時的故事。醒來後打開手機,發現系統提示「Facebook login unavailable」,突然就笑了。原來有些東西,不管科技再怎麼進步都替代不了。就像巷口那棵枇杷樹,雖然不在了,但每當夏天來臨,舌尖還是會自動泛起記憶中那股酸甜滋味。
「枇杷巷口故人來:誰還記得當年的雜貨店阿嬤?」每次經過巷口那間改建的超商,腦海總會浮現阿嬤坐在雜貨店門口搖扇子的身影。那間不到五坪的小店,塞滿了我們整個童年的零嘴與回憶,玻璃罐裡的話梅、抽抽樂的玩具、還有夏天必買的枝仔冰,現在想起來,指尖都還能感受到冰涼的鐵櫃溫度。
阿嬤的雜貨店不只是買東西的地方,更像是街坊的客廳。放學後總有一群小鬼頭圍在店門口,阿嬤會從鐵罐裡掏出醃楊桃乾分給大家,一邊聽我們嘰嘰喳喳講學校的事。記得有次颱風天停電,她還點著蠟燭讓我們寫作業,那搖曳的燭光映著她臉上的皺紋,特別溫暖。
記憶中的雜貨店 | 現在的便利商店 |
---|---|
木頭玻璃櫃擺滿零嘴 | 整齊的冷藏櫃 |
用報紙包花生 | 塑膠袋裝微波食品 |
阿嬤手寫記帳本 | 電子發票自動列印 |
鄰居來聊天泡茶 | 匆匆結帳離開 |
最懷念的是阿嬤總能把每樣東西都說出故事,像那罐擺了十年的陳皮,她說是嫁妝帶來的;牆上掛的竹編籃,是隔壁阿公年輕時編的。現在超商的店員換得勤,連長相都記不住,更別說聊天了。有時候半夜買宵夜,看著亮晃晃的燈光,反而特別想念雜貨店那盞昏黃的燈泡,和阿嬤用台語喊「乖孫來坐」的聲音。
「枇杷巷口故人來:為何這條老巷總讓人想起童年?」每次走進這條夾在老公寓間的窄巷,那股混合著枇杷甜香與老磚牆濕氣的氣味,總會讓人不自覺放慢腳步。巷口那棵歪脖子枇杷樹還在,只是比記憶中更佝僂了些,樹下永遠有幾顆熟透掉落的果實,引來螞蟻排隊搬運,像極了小時候蹲在地上看得入迷的午後。
這條巷子的魔力在於它封存了時間。轉角雜貨店的玻璃罐裡還裝著五彩繽紛的糖果,老闆娘總會多塞兩顆給放學的孩子;斑駁的牆面上用粉筆畫的跳格子線條淡了又畫,不知道是第幾代小孩的傑作。最神奇的是巷尾那台投幣式彈珠台,居然還能運作,投下十元硬幣的清脆聲響,瞬間把人拉回那個存零用錢只為破關的夏天。
巷弄記憶點 | 童年聯想 | 現況觀察 |
---|---|---|
枇杷樹下 | 偷摘未熟果實被罵的糗事 | 結果量變少,樹幹多了支架 |
雜貨店冰櫃 | 抽抽樂中獎的綠豆冰棒 | 改賣進口飲料但保留懷舊款 |
磨石子溜滑梯 | 褲子磨破被媽媽唸的慘案 | 表面更光滑,加了防護欄 |
黃昏叫賣聲 | 跟著豆花車跑的快樂 | 偶爾出現,改用電子喇叭 |
傍晚時分,巷子裡開始飄出各家廚房傳來的氣味,醬油燉肉的鹹香混著九層塔爆炒的氣息,這才是真正回家的訊號。老鄰居們依然習慣在門口乘涼,搖著蒲扇問候:「食飽未?」那種自然而然的親切感,是現在電梯大樓裡很難再找到的溫度。偶爾會有騎腳踏車送信的郵差經過,車鈴聲叮叮噹噹,讓人想起以前總期待收到遠方親友手寫信件的雀躍。
「枇杷巷口故人來:什麼時候開始這裡變成打卡景點?」這句感慨最近在街坊群組裡瘋傳。原本只是老社區裡一條普通巷弄,因為巷口那棵百年枇杷樹突然爆紅,現在連平日都有年輕人排隊拍照。阿嬤們坐在騎樓下搖扇子,看著那些穿得花枝招展的網美擺pose,總會嘀咕:「啊這樹我看了60年,現在才知影伊會發光?」
這條巷子其實藏著不少老台北人才懂的寶藏。轉角的古早味粉圓冰開了四代人,隔壁的修鞋攤阿伯總愛說:「現在年輕人的鞋啊,還沒穿壞就先過季啦!」最神奇的是巷尾那間不到三坪的鐘錶行,老師傅用放大鏡修錶的畫面,最近莫名成為IG熱門打卡點。
枇杷巷爆紅景點 | 在地人觀點 | 觀光客行為 |
---|---|---|
百年枇杷樹 | 「以前小孩偷摘會被罵,現在要排隊拍照」 | 帶反光板拍「文青風」寫真 |
老鐘錶行 | 「修了50年沒人拍,現在天天被圍觀」 | 假裝看錶實則自拍 |
粉圓冰攤 | 「漲5塊就被客訴,網紅卻說便宜到哭」 | 買一杯擺拍半小時 |
巷口雜貨店老闆娘最近學會了新詞彙:「他們說這叫『巷弄經濟』啦!」但看著原本10元的養樂多被文創包裝賣50元,她還是忍不住搖頭。最讓老住戶困惑的是,明明巷子寬度沒變,怎麼現在走起來特別擠?原來是拍照的人總要「喬角度」,連買菜回家的阿桑都得側身過。
附近國小的美術課現在常來這裡寫生,老師說要把握「消失中的街景」。但小朋友更在意的是,為什麼那些拿單眼相機的叔叔阿姨,總要他們「假裝在玩耍」當背景?而賣麥芽糖的阿公最近生意特別好,雖然他始終搞不懂,為什麼年輕人買了糖不是馬上吃,而是要對著陽光拍很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