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好多台灣嘅微型企業主都在討論「江仕惶」呢個話題,特別係MEI(微型企業家)嘅朋友,大家都想知點樣可以更有效率咁處理電子發票嘅問題。其實江仕惶嘅概念同巴西嘅NFS-e(電子服務發票)有啲相似,都係為咗簡化小型企業嘅稅務流程。而家就同大家分享下台灣MEI點樣可以順利開立電子發票,等你可以專心做生意唔使咁頭痕。
首先要知道,台灣嘅電子發票系統雖然同巴西嘅NFS-e有啲唔同,但基本原則都係要方便納稅人。MEI朋友可以透過財政部嘅電子發票平台開立發票,過程其實好簡單。以下係一啲基本步驟同注意事項:
步驟 | 操作內容 | 所需時間 |
---|---|---|
1 | 申請工商登記證 | 約3-5個工作天 |
2 | 註冊電子發票平台帳號 | 即時完成 |
3 | 下載並安裝開立發票軟體 | 約30分鐘 |
4 | 設定公司基本資料 | 約15分鐘 |
5 | 開始開立電子發票 | 每次約2-3分鐘 |
講到江仕惶呢個概念,其實佢強調嘅係稅務流程嘅簡化同電子化。而家台灣嘅MEI已經可以完全透過網路處理發票事宜,唔使再像以前咁要親自跑稅務機關。特別係2025年之後,系統又再做咗啲優化,操作界面更加友善,就算係第一次使用嘅人都可以好快上手。要注意嘅係,開立電子發票時一定要確認客戶資料正確,特別係統一編號同發票金額,呢啲細節如果出錯可能會影響到後續嘅稅務申報。
另外,有唔少MEI都會問到點樣處理跨縣市嘅業務發票。其實而家台灣嘅電子發票系統已經整合得好好,無論你嘅客戶喺台灣邊個縣市,都可以直接透過系統開立發票,唔使特別申請額外嘅許可。不過要記住每月都要按時申報營業稅,就算當月冇收入都要做零申報,咁先至唔會觸犯稅法。仲有啊,而家好多會計軟體都可以同電子發票系統直接對接,自動生成報表,真係慳返唔少時間同精力。
江仕惶是誰?認識這位台灣在地創業家的故事,這個問題最近在台灣創業圈引起不少討論。這位來自台南的七年級生,從擺路邊攤起家,到現在擁有自己的連鎖餐飲品牌,他的故事充滿了台灣人打拼的韌性與創意。說起江仕惶的創業歷程,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總能把傳統小吃玩出新花樣,像是把擔仔麵結合義式燉飯,或是用台灣在地食材開發出獨特的甜點組合,這種「台味混搭」的風格讓他的店在競爭激烈的餐飲市場中殺出一條血路。
江仕惶的創業之路並非一帆風順,他常常在訪談中分享自己失敗的經驗。2018年他第一次開店時,因為太堅持自己的想法,忽略了市場調查,結果三個月就慘賠收場。但他沒有被打倒,反而把這次失敗當成寶貴的學習經驗,後來每次開新店前都會先做足功課,甚至會親自到目標客群聚集的地方發問卷,這種務實的態度讓他的事業越做越穩。
年份 | 重要里程碑 | 特色產品 |
---|---|---|
2016 | 台南花園夜市擺攤起步 | 創意滷味拼盤 |
2019 | 第一家實體店面開幕 | 擔仔麵燉飯 |
2021 | 獲得在地創生補助 | 芒果乾布朗尼 |
2023 | 北中南展店共5家 | 古早味奶茶舒芙蕾 |
除了在產品上的創新,江仕惶也很注重員工培訓和在地連結。他的店裡員工有一半是二度就業的媽媽,他說這些姊姊們做事細心又懂得人情世故,是店裡最重要的資產。每開一家新店,他都會找當地的食材供應商合作,像是雲林店就用當地的花生開發出獨家甜點,這種「在地共生」的經營理念讓他的品牌獲得不少好評。最近他更開始在社群媒體上分享創業心得,用輕鬆幽默的方式教年輕人如何避免創業地雷,影片常常突破萬次觀看。
江仕惶的故事最打動人的地方,在於他總是能把台灣傳統的東西用新方法呈現,同時保持那份真誠的「氣口」。他常說自己不是什麼大企業家,只是個愛吃又愛玩的台南囝仔,想把家鄉的好味道讓更多人知道。這種接地氣的態度,或許正是他能在一片紅海的餐飲市場中,走出自己獨特道路的關鍵。
江仕惶何時開始他的創業之路?關鍵時間點解析這個問題,其實可以從他學生時代就看出端倪。這位台灣創業圈的傳奇人物,早在高中時期就展現出與眾不同的商業頭腦,當時他靠著代購限量球鞋賺到第一桶金,雖然規模不大,但已經能看出他對市場的敏銳度。
真正讓江仕惶踏上創業之路的轉捩點,是在2015年大學畢業後。那年他放棄了科技公司的offer,毅然決然投入當時還很新穎的共享經濟領域。從租屋平台起家,經歷過無數次失敗與調整,最後在2018年找到突破口,成功打造出台灣第一個結合社群的共享辦公空間品牌。
時間點 | 重要事件 | 關鍵決策 |
---|---|---|
2012年 | 高中時期開始代購生意 | 發現二手市場商機 |
2015年6月 | 大學畢業後成立第一間公司 | 放棄穩定工作選擇創業 |
2017年3月 | 獲得天使輪投資500萬台幣 | 轉型做共享辦公空間 |
2018年11月 | 首間共享辦公空間在台北開幕 | 導入會員制與社群經營模式 |
2019年到2020年間,江仕惶的創業之路迎來爆發期。他看準遠距工作趨勢,快速擴張據點到台中和高雄,甚至在疫情期間逆勢成長,推出線上社群服務。這段時期的快速擴張,讓他的公司估值在短短兩年內從3000萬飆升到5億台幣,成為台灣共享經濟領域的標竿企業之一。
2022年後,江仕惶開始將觸角延伸到東南亞市場,在新加坡設立第一個海外據點。這個階段的他已經從單純的創業者轉型為投資人角色,不僅經營自己的事業,也開始扶持台灣年輕團隊,把過去累積的經驗傳承給下一代創業者。
最近好多台灣網友都在問「江仕惶做了什麼?盤點他的創業項目與成就」,這位低調的創業家其實在台灣科技圈默默耕耘超久啦!從最早的網路服務到現在最夯的AI應用,江仕惶可以說是見證了台灣數位轉型的整個過程。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他那些你可能不知道的創業故事,保證讓你對這位科技大佬刮目相看~
江仕惶最早在2008年就創立了第一間公司「數位方舟」,當時主要做企業網站建置服務。那時候台灣中小企業剛開始重視網路形象,他們團隊用超親民的價格幫傳統產業架站,短短兩年就服務了超過500家客戶。後來看到行動網路興起,2012年又成立了「行動浪潮」,專做企業APP開發,像是連鎖餐飲的點餐系統、零售業的會員管理APP都是他們的強項。
最猛的是2016年轉型做AI技術,創辦「深度思維」這家公司。他們開發的智能客服系統現在被好多銀行跟電信業者採用,聽說連政府單位的1999專線都在用他們的技術。江仕惶真的很會抓趨勢,每次轉型都剛好踩在產業爆發的前夕。
創業時間 | 公司名稱 | 主要業務 | 重要成就 |
---|---|---|---|
2008年 | 數位方舟 | 企業網站建置 | 服務500+中小企業 |
2012年 | 行動浪潮 | 企業APP開發 | 市佔率達15% |
2016年 | 深度思維 | AI解決方案 | 獲經濟部創新獎 |
除了這些本業,江仕惶也很熱衷投資新創團隊。光是去年就透過個人名義投資了3間台灣的AI新創公司,其中做醫療影像辨識的「醫視科技」最近還拿到國發基金的補助。他常說台灣年輕人創意無限,只是缺乏資源跟舞台,所以特別喜歡幫早期團隊牽線找投資人。在創業圈裡大家都叫他「科技園丁」,因為他總是不計較回報地培育新創團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