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ategories
風水玄學

無有帶你認識素樸生活 | 素樸美學的日常實踐 | 無有的極簡生活哲學

最近在社群上看到「無有淺談素樸」這個概念,讓我忍不住想聊聊台灣人生活中那種不張揚卻很實在的態度。素樸不是簡陋,而是一種懂得取捨的智慧,就像阿嬤常說的「食飽就好」,不需要過度包裝,卻能讓人感受到最真實的溫度。

台灣人的素樸精神其實藏在日常細節裡。早上巷口的豆漿店用厚瓷碗裝熱豆漿,夜市裡用報紙包的地瓜球,這些看似隨意的做法,反而保留了最純粹的味道。我們不追求華麗的擺盤,但講究食材新鮮;不迷信名牌,但會把一件衣服穿到真正不能穿為止。這種生活哲學,用現在流行的話來說就是「減法生活」,但對老一輩來說,這根本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。

說到素樸,不得不提台灣傳統工藝。老師傅們做東西從不譁眾取寵,就像這張表格裡列的例子:

工藝品項 素樸特質 現代啟示
竹編器具 天然材質,線條簡潔 環保永續的設計思維
藍染布匹 單一色調,隨時間褪色 接納不完美的美學
陶甕容器 厚實耐用,不求花俏 實用至上的生活態度

現在很多人開始懷念這種素樸感,不是沒有原因的。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,我們被太多選擇淹沒,反而特別渴望簡單。有人開始學著自己種菜,不是為了省錢,而是享受從泥土到餐桌的純粹過程;年輕人流行去老市場買菜,因為攤販會記得你喜歡吃什麼,這種人情味比什麼會員制度都珍貴。

素樸的生活其實很有層次,它不是單調的極簡,而是懂得在適當的地方留白。就像台灣傳統建築的磚牆,不刻意粉刷,讓時間自然留下痕跡;或是路邊攤的一碗陽春麵,清湯掛麵卻能吃出師傅的功夫。這些都是「無有」中見「真有」的智慧,不需要太多言語解釋,用心生活的人自然懂。


無有淺談素樸

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?

免費線上占卜,查看您的本年運程,掌握未來發展!

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

最近在社群上掀起一股討論熱潮的「1. 無有是誰?這位素樸生活家的日常大公開」,原來是位住在台東池上的素人生活家。她不開臉書、不用IG,卻因為鄰居隨手拍的日常照片意外爆紅,讓人們看見真正「慢活」的模樣。

無有的生活簡單到令人驚訝,每天清晨4點半起床,先用柴火燒水泡茶,然後在門前的小菜園摘當天要吃的蔬菜。她堅持不用冰箱,食材都是當日現採。鄰居阿珠姊說:「她家連電風扇都沒有,夏天就靠手搖扇和樹蔭乘涼,但從來沒聽她喊過熱。」

時間 日常活動 使用工具
04:30 起床燒水 傳統柴灶
05:00 晨間採菜 竹編菜籃
07:30 手洗衣服 木製洗衣板

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她的廚房,完全看不到塑膠製品。餐具是撿來的漂流木自己削的,碗盤是用陶土捏好後請附近窯場燒製的。她笑說:「這些東西用久了會有感情,摔破了就補,補不了就埋進土裡當肥料。」連調味料都是自己做的,醬油用黑豆曝曬半年,鹽是跟台東長濱的鹽田換來的海鹽。

無有特別擅長利用自然資源,像是用月桃葉包粽子、香蕉葉當餐墊,甚至連洗澡都用絲瓜絡代替沐浴球。她說這些都是阿嬤那輩的智慧,只是現在很少人記得怎麼用了。附近小孩最愛放學後去她家,因為她總能用野草編出各種玩具,或是用竹筒做成水槍。

2. 什麼時候開始流行素樸風?台灣人的生活美學轉變其實可以追溯到2010年代初期,那時候大家開始對過度消費產生反思。記得以前去朋友家,總會看到滿滿的裝飾品跟華麗的傢俱,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,身邊越來越多人喜歡簡單的北歐風、無印良品那種乾淨清爽的風格,連咖啡廳也從華麗歐風變成清水模搭配木質調的極簡空間。


這種轉變跟台灣社會的整體氛圍很有關係,特別是年輕世代開始重視環保、永續生活的概念。以前可能覺得買越多越有面子,現在反而覺得東西少一點、質感好一點更重要。我觀察到很多朋友搬家時,第一個考慮的不是要買什麼新傢俱,而是「哪些東西可以不用帶走」,這種心態上的轉變真的很明顯。

時期 流行風格特徵 社會背景因素
2000年代 奢華歐風、繁複裝飾 經濟起飛,追求物質享受
2010-2015 北歐簡約風開始流行 金融風暴後反思過度消費
2016-2020 日式侘寂美學、無印風 環保意識抬頭,極簡生活興起
2021-現在 混搭在地元素的素樸風格 疫情後更重視居家品質與舒適度

這幾年逛傢俱店特別有感,以前最顯眼的都是那些雕花複雜的沙發組,現在店面C位都變成素色布沙發搭配原木茶几。連居家佈置的FB社團裡,大家分享的照片也從「怎麼塞滿展示櫃」變成「如何讓空間留白」。我家附近的文青咖啡廳老闆就說,現在客人更願意為一杯用台灣陶藝家手作杯子裝的咖啡多付20元,這種追求質感而非數量的消費習慣,真的跟十年前完全不一樣了。

無有淺談素樸

最近FB、IG上越來越多人分享自己斷捨離的成果,或是搬進小宅的生活照,讓人不禁想問:「3. 素樸生活到底在紅什麼?現代人追求的簡單哲學」。其實這種風潮不是突然冒出來的,而是大家被物質淹沒太久後的覺醒。想想看,我們家裡堆了多少根本用不到的東西?衣櫃裡有多少標籤都沒拆的衣服?這種「擁有越多越幸福」的迷思,正在被新一代的簡單生活打破。

素樸生活不是要你過得像苦行僧,而是重新思考什麼才是真正需要的。很多實踐者都發現,當生活空間變清爽後,連心情都會跟著輕鬆起來。以下是一些常見的素樸生活實踐方式:

實踐方式 具體做法 帶來的好處
極簡衣櫥 保留30-50件常穿衣物 省下搭配時間,洗衣更輕鬆
數位斷捨離 刪除不用的APP,整理手機相簿 減少資訊焦慮,手機跑更快
小宅生活 選擇15-25坪的居住空間 打掃省力,房貸壓力減輕
在地消費 支持社區小店,減少網購 認識鄰居,包裝垃圾變少

這種生活態度特別吸引年輕世代,因為他們看夠了長輩們被物質綁架的人生。與其把錢花在囤積物品上,更多人選擇投資在體驗和學習上。像是把買名牌包的預算拿去上烹飪課,或是用原本要換新車的錢安排一趟深度旅行。這種價值觀的轉變,讓生活變得更有質感。

台灣這幾年也出現很多推廣簡單生活的社團和Youtuber,分享怎麼用最少的生活用品過得舒適。有人會教你用一塊肥皂從頭洗到腳,也有人分享怎麼用10個碗盤搞定一家四口。這些都不是要大家過得刻苦,而是證明我們其實不需要那麼多東西也能活得很好。當生活變簡單後,反而會發現自己多了時間和金錢去做真正想做的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