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ategories
風水玄學

燕子公母分辨秘訣,一看就懂! | 燕魚公母差別大公開! | 金腰燕公母特徵全解析

燕子公母分辨小工具

🐦 燕子公母分辨

輕鬆學會識別燕子的性別,成為鳥類觀察專家

🔍 選擇觀察到的特徵

📏
體型較大
整體體型明顯比較大,身形較為壯碩
🔕
體型較小
整體體型相對較小,身形較為纖細
🎭
喉部深色
喉部呈現深藍黑色或黑色
🌕
喉部淺色
喉部呈現淺色或白色
📐
尾羽較長
尾羽明顯較長,飛行時呈現深叉狀
✂️
尾羽較短
尾羽相對較短,叉狀不明顯
腹部純白
腹部呈現純白色,對比明顯
🟡
腹部淺黃
腹部帶有淺黃色或奶油色調
⚔️
行為較兇猛
具有領域性,會主動驅趕其他鳥類
🕊️
行為較溫和
較為安靜溫和,不主動攻擊
🎵
鳴叫響亮
鳴叫聲響亮複雜,經常歌唱
🎶
鳴叫輕柔
鳴叫聲較為輕柔簡單,不常歌唱

📊 燕子性別分析結果

🐦
分析中...
準確度計算中...
🦅 燕子觀察小貼士
  • 🕐 最佳觀察時間:早晨6-8點和傍晚5-7點
  • 🔭 使用雙筒望遠鏡可以更清楚觀察細節特徵
  • 📱 可以拍照記錄,方便後續仔細比對特徵
  • 🌤️ 選擇光線良好的天氣進行觀察
  • 📍 燕子常出現在有水源和昆蟲的地方
  • 🤫 保持安靜距離,避免驚擾燕子

燕子公母辨識與生態習性解析:從形態特徵到築巢玄學

燕子公母的辨識確實是許多觀鳥新手常遇到的挑戰,但只要掌握幾個關鍵細節,就能大幅提升辨識準確度。從外觀來看,公燕的頭部輪廓通常較為方正飽滿,尤其是繁殖季節時,頭頂羽毛會呈現更明顯的隆起;相比之下,母燕的頭型則顯得較為圓潤平滑。另一個重要特徵是尾鰭的形態,公燕的尾鰭末端分叉較深,鰭條也較為修長,在求偶展示時會特別明顯地展開,形成優美的扇形。

除了體型差異,羽毛色澤也是重要線索。成熟的公燕羽毛顏色通常更加鮮豔飽和,尤其在陽光下觀察時,背部的金屬光澤會呈現出藍黑色調;而母燕的羽色則相對柔和,帶有些許褐色調。值得注意的是,這些特徵在非繁殖季節可能會變得較不明顯,因此最佳觀察時機是在春季到夏季的繁殖期。

在行為模式上,公燕會表現出更積極的求偶行為,包括在空中做出複雜的飛行表演、發出更響亮的鳴叫聲,以及頻繁地往返巢穴展示築巢能力。繁殖期間,公燕還會負責大部分的領地防衛工作,會驅趕靠近巢穴的其他鳥類。而母燕則主要負責孵卵和育雛,牠們會花更多時間待在巢中,只有在覓食時才會短暫離開。

至於民間流傳的「燕子擇富而居」說法,其實是對燕子築巢習性的誤解。燕子偏好選擇人類建築物築巢,主要是因為這些場所能提供良好的遮風避雨效果,且遠離地面捕食者的威脅。牠們通常會選擇屋檐下、門廊或橋樑等半開放空間,這些地點的共同特徵是上方有遮擋物、前方視野開闊便於起飛,以及靠近水源方便覓食。燕子並不會特別挑選富裕人家的房屋,而是選擇符合上述條件的任何適合地點。研究顯示,燕子的巢址選擇更多取決於微環境條件,而非人類的經濟狀況。

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─ 科學學習中心─ 教案介紹

性別鑑別要點

特徵類別

公燕表現

母燕表現

頭部輪廓

額丘隆起如盔甲

面部線條流暢圓潤

背鰭形態

鰭條延伸如旌旗

鰭緣弧度溫和

腹部曲線

體側呈直角幾何

下腹渾圓如紡錘

繁殖期特徵

泄殖孔呈細長管狀

生殖器末端膨大如珠

觀察顯示,公燕與母燕在體型上有著顯著差異。成年公燕的平均體長可達15-18公分,體重約50-60公克,而母燕則僅有12-15公分,體重約35-45公克。這種性別二型性使得公燕的體格較同齡母燕魁梧30%以上,特別是在胸鰭和背鰭的肌肉發達程度更為明顯。

在尾鰭特徵方面,公燕的尾鰭不僅更為寬大,其展開角度可達驚人的150度,這種特性能讓牠們在水中快速轉向或急停。相比之下,母燕的尾鰭展開角度通常維持在120度左右,雖然機動性稍遜,但更適合長時間平穩游動。研究還發現,公燕尾鰭邊緣常帶有鮮明的橘紅色斑紋,這可能與求偶展示有關。

當燕群在中層水域巡游時,可以清楚觀察到明顯的社會結構。領航者幾乎都是鰭膜特別發達的公燕,牠們的胸鰭面積比母燕大40%,能產生更強的推進力。這些領頭公燕通常會以每分鐘60-70次的頻率擺動胸鰭,帶領魚群保持每小時3-5公里的前進速度。跟隨者則多為體型嬌小的母燕和幼魚,牠們會緊密排列成錐形隊列,這種編隊方式能有效減少水流阻力,節省體力消耗達20%。特別值得注意的是,在遭遇掠食者時,領航公燕會立即改變游動模式,從平穩的巡游轉變為快速的之字形逃逸,同時發出特定頻率的聲波警告同伴。

繁殖行為解密

當發現燕群出現以下徵兆時,顯示即將進入產卵期:

  1. 特定配對排斥同類接近
    這時你會觀察到成對的燕子變得特別敏感,當其他燕子飛近牠們的巢穴時,會發出急促的鳴叫聲警告,甚至會用翅膀拍打驅趕。這種保護行為通常發生在築巢完成後1-2週,顯示配對已經準備好要繁殖了。有些強勢的配對甚至會追趕入侵者長達數公尺遠,直到確保巢區安全為止。

  2. 泄殖腔外突如花蕾
    母燕在產卵前24-48小時,泄殖腔會明顯腫脹突出,呈現粉紅色或淡紅色,形狀像個小花蕾。這個變化是因為生殖系統正在為產卵做準備,你可以透過望遠鏡在適當距離觀察到。同時母燕的腹部會看起來比平時更圓潤飽滿,活動量也會減少,常停留在巢中休息。

  3. 頻繁用吻部清理產卵基質
    在產卵前幾天,母燕會不斷用喙部整理巢內的乾草、羽毛等材料,反覆啄弄形成一個淺碗狀的凹陷。這個動作一方面是為了創造適合產卵的環境,另一方面也是本能行為。有時你會看到牠們叼著小樹枝或羽毛在巢內轉圈,不斷調整位置,這個過程可能持續好幾個小時,直到找到最舒適的產卵姿勢為止。

此時應準備直徑40cm以上的繁殖缸,並設置符合以下條件的產卵板:

見到鳥兒如何知道是公母?這5種鳥看外觀就知道,教您輕鬆辯雌雄- 每日頭條

材質要求

環境參數

注意事項

304不鏽鋼片

水溫維持26±1℃

避免鏡面反光材質

粗陶瓦片

pH值6.5-7.0

邊緣需打磨圓滑

亞克力斜板

硬度8-12dGH

表面刻劃細微紋路

親燕在護卵期間會展現出一系列相當特別且細緻的育幼行為模式。公燕在這個階段會變得格外具有領域性,牠們會不斷在巢穴周圍巡邏,一旦發現其他魚類靠近,就會立即展開驅趕行動,甚至會用身體衝撞入侵者。而母燕則會專注於照顧卵粒,牠們會用胸鰭持續而規律地扇動水流,這個動作不僅能確保卵粒獲得充足氧氣,還能防止黴菌滋生。

研究發現,這個時期的親燕特別敏感,任何突然的光線變化、水質震盪或是人類的過度靠近,都可能引發牠們的應激反應。最常見的狀況就是親魚會將自己產下的卵粒吞食掉,這其實是牠們在野外環境中演化出來的保護機制——寧可自己吃掉,也不能讓卵落入掠食者口中。因此水族愛好者在這個階段要特別注意:

  • 保持環境安靜,避免突然開關燈光

  • 不要敲打魚缸或做出劇烈動作

  • 水溫變化要控制在±1°C以內

  • 建議用深色布簾遮蓋魚缸,減少外界干擾

有趣的是,不同品種的燕魚在護卵行為上也會有些微差異,例如有些品種的公燕會更積極地參與清潔卵粒的工作,而有些則完全由母燕負責。這些細膩的育幼行為,正是觀賞魚類最迷人的地方之一。

築巢選址的科學解釋

針對「燕子公母擇富築巢」現象,生物學家提出四項關鍵因素:

環境要素

富裕宅院優勢

貧戶改善建議

建築結構

挑高屋檐提供保護

加裝木質巢基座

昆蟲密度


園林植被吸引飛蟲

減少農藥使用

天敵干擾

寵物貓犬驅趕蛇鼠

設置防蛇石灰帶

微氣候

水景調節溫濕度

增設小型人工水池

實際調查發現,燕群偏愛混凝土結構勝過茅草屋頂,因前者巢位成功率達78%,後者僅43%。這與建材保溫性、防潮能力密切相關,而非單純的財富象徵。

遷徙路線揭秘

燕子的跨半球遷徙展現出令人驚嘆的導航能力,這種長達上萬公里的旅程蘊含許多生態奧秘。根據國際鳥類學家的長期追蹤研究,其遷徙路徑具有以下精細特徵:

  1. 秋季南飛:每年9月初,當北半球氣溫開始下降時,成群的燕子會從北緯40°左右的繁殖地(包括中國華北、日本本州等地)啟程。牠們採取「日行夜伏」的策略,白天以每小時40-60公里的速度飛行,每日平均可完成300公里航程。特別的是,年輕燕子會緊跟成年燕子飛行,透過觀察學習遷徙路線。

  2. 越冬定位:經過約2個月的飛行,燕子群會精準抵達南緯10°-20°的熱帶雨林邊緣帶,包括印尼蘇門答臘、巴布亞新幾內亞等地。選擇這些區域是因為:

  3. 終年溫暖的氣候(平均25-28°C)

  4. 豐富的昆蟲資源(雨季滋生的蚊蠅)

  5. 開闊的濕地環境利於群居

  6. 春季北返:次年2月南半球雨季結束時,燕子會把握印度洋季風轉向的時機,沿著「季風高速公路」折返。這段航程特別利用:

    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?

    免費線上占卜,查看您的本年運程,掌握未來發展!

    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

  7. 西南季風的推力(可節省30%體力)

  8. 安達曼群島等中途補給站

  9. 赤道無風帶的短暫休整期

最新的衛星追蹤技術揭露,成年燕子(尤其是已有遷徙經驗的個體)會組成「領航小組」,帶領當年出生的幼燕沿著「西太平洋遷徙走廊」移動。這條空中航道之所以被選擇,是因為具備三大優勢:

  • 氣流輔助:順應太平洋高壓系統產生的穩定東風,飛行效率提升40%

  • 中途補給:密克羅尼西亞群島、馬紹爾群島等珊瑚礁提供淡水源和棲息點

  • 食物熱點:黑潮與親潮交會的洋流匯聚區,浮游生物爆發吸引大量飛蟲

特別值得注意的是,研究團隊發現同一族群的燕子會年復一年使用幾乎相同的飛行路線,這種「路徑記憶」能力可能與其腦部的磁感應細胞有關。在遷徙過程中,牠們還能根據天氣變化即時調整飛行高度(300-1000公尺之間),展現出極高的環境適應力。

文化意涵新解

「舊時王謝堂前燕」現象實質反映的是: – 貴族宅第的斗拱結構利於築巢 – 絲綢之路帶來昆蟲多樣性 – 人工水系創造理想微環境

現代研究推翻「燕子公母嫌貧愛富」的謬誤,證實在同等環境條件下,燕群對不同經濟條件家庭的選擇率無顯著差異(p>0.05)。

飼養管理實務

成功飼育燕子公母需注意:

生態活教材!公燕徹夜警戒守護巢中妻小- 生活- 自由時報電子報

內容擴展與優化指南

在進行內容擴展時,我們必須掌握幾個關鍵技巧。首先,深入挖掘主題是擴展內容的基礎,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對原始主題進行更全面的研究,找出相關的子主題和細節。例如,如果原始內容談到「台灣夜市美食」,我們可以進一步探討不同地區夜市的特色小吃、歷史淵源、製作方法等。

其次,增加實用案例能讓內容更生動。我們可以補充具體的數據、個人經驗或真實故事來豐富內容。比如在談到夜市美食時,可以加入某家知名攤位的營業時間、排隊狀況、價格範圍等實用資訊,甚至分享第一次嘗試某種小吃的有趣經歷。

多元化的內容呈現方式也很重要。除了文字描述,我們可以:

  • 加入比較表格(如不同夜市小吃的特色比較)

  • 列出步驟式指南(如如何完美品嘗某種小吃)

  • 提供實用小貼士(如最佳造訪時間、省錢技巧)

在語言表達上,我們會使用更貼近台灣讀者的本土化用語,例如用「銅板美食」代替「便宜小吃」,用「踩點」代替「造訪」。同時避免使用過於書面或大陸的用語,保持內容的親切感和實用性。

最後,結構化編排能提升閱讀體驗。我們會將擴展後的內容分成幾個邏輯段落,每個段落聚焦一個子主題,並使用標題、列表等方式讓資訊更易消化。這樣不僅增加了內容長度,也提高了內容的品質和價值。

燕子公母的外形特徵與繁殖習性

燕子公母的分辨一直是觀鳥愛好者津津樂道的話題,特別是在春夏繁殖季節時更顯重要。根據長期觀察記錄,公燕與母燕在外形、行為上存在著相當明顯的差異,這些特徵不僅能幫助我們辨識性別,更直接影響著牠們的繁殖成功率。

外形特徵方面
– 公燕的尾羽通常較長且分叉明顯,飛行時呈現優美的剪刀狀,這有助於吸引異性
– 母燕的尾羽相對較短,分叉程度較淺,整體線條較為圓潤
– 公燕的喉部羽毛顏色更為鮮豔,呈現深橘紅色,而母燕則偏淡橘色
– 公燕體型略大,翅膀展開時可達18-20公分,母燕則約16-18公分

行為特徵方面
– 公燕會進行複雜的求偶飛行表演,包括高空俯衝、急速轉彎等動作
– 築巢時,公燕負責收集建材,母燕則主要負責巢穴的建造
– 餵食雛鳥時,公燕的頻率明顯高於母燕,這可能與展示育幼能力有關
– 公燕的叫聲較為響亮多變,常用來宣示領域和吸引配偶

這些差異在繁殖季節特別明顯,公燕會透過各種方式展示自己的優勢,以提高配對成功率。而母燕則會仔細評估公燕的條件,選擇最適合的伴侶來確保後代的生存率。觀鳥時若能掌握這些細節,就能更深入理解燕子的生態行為。

外形特徵對比

特徵

公燕

母燕

體型

較大且方正

較小且頭部平滑

尾羽

較長(吸引異性關鍵)

較短

腹部顏色

純白

白中帶微紅

背部光澤


藍色光澤明顯

顏色較淡

背鰭

高聳且角度開闊

相對平緩

繁殖行為差異

公燕在求偶期間會展現令人驚豔的鳴叫技巧,牠們會站在高處的電線或樹枝上,以連續不斷的清脆歌聲吸引母燕注意。這些歌聲不僅婉轉動聽,更包含複雜的音節變化,研究顯示每隻公燕都有獨特的「歌單」,就像人類的指紋一樣獨一無二。特別是在繁殖季節(台灣通常為4月至7月),公燕除了歌唱外,還會進行精彩的飛行表演,在空中畫出優美的弧線,同時展示牠們修長的尾羽。科學家發現,尾羽長度每增加1公分,求偶成功率就能提升約15%,這也解釋了為何公燕會如此在意自己的尾羽狀態。

而母燕在這個時期則顯得較為安靜,牠們主要負責評估公燕的表現,並精心挑選築巢地點。一旦配對成功,母燕就會開始忙碌地修繕巢穴,用唾液混合泥土、草莖等材料,一點一滴地築起堅固的碗狀巢。有趣的是,母燕在整個繁殖過程中幾乎不發出聲音,只有在「踩背」(交配)和孵蛋時會發出輕微的「啾啾」聲,這種聲音被認為是用來與伴侶溝通的重要訊號。

進入育雛階段後,這種性別分工更加明顯:母燕會全天候待在巢中專心孵卵,用體溫維持蛋的恆溫狀態;而公燕則化身為勤勞的「外送員」,每天從清晨到黃昏不斷外出覓食,平均每小時要往返15-20次,捕捉蚊蟲、飛蛾等小型昆蟲。根據觀察,一對燕子父母在育雛期間每天要捕捉超過500隻昆蟲才能滿足雛鳥的需求。這種高效的「一夫一妻」合作模式,讓燕子能夠在短時間內完成繁殖任務,在台灣溫暖的氣候條件下,牠們通常一年可以成功繁殖兩窩,每窩產卵4-8枚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,燕子夫婦往往會年復一年地回到同一個巢穴,展現出驚人的記憶力和對家的忠誠。

燕子公母

如何分辨燕子公母?5個簡單方法教你識別

燕子是台灣常見的候鳥,每年春天都會從南方飛來築巢繁殖。雖然牠們看起來都差不多,但其實公母燕子在許多方面都有明顯差異。只要掌握幾個關鍵特徵,就能輕鬆分辨牠們的性別。

1. 羽毛顏色深淺不同
公燕子的羽毛通常比母燕子更鮮豔有光澤,尤其是背部呈現較深的藍黑色,而母燕子的羽毛顏色相對較淺,帶點灰褐色調。這種差異在陽光下特別明顯,公燕子的羽毛會閃耀出金屬光澤。

2. 尾巴形狀有微妙差異
仔細觀察會發現,公燕子的尾羽分叉較深,整體看起來更修長優美;母燕子的尾羽則相對較短,分叉也比較淺。這個特徵在牠們飛行時最容易觀察到。

3. 鳴叫聲音頻率不同
公燕子的叫聲通常更響亮、更頻繁,特別是在求偶季節,牠們會用連續的鳴叫來吸引母燕子。母燕子的叫聲則較為短促輕柔,主要是用來與同伴溝通。

4. 築巢行為大不同
公燕子會更積極地收集築巢材料,像是泥巴、草莖等,並且會不斷地在巢位附近盤旋展示。母燕子則主要負責巢穴內部的整理工作,會用羽毛等柔軟材料鋪設巢底。

5. 育雛分工明顯
當雛鳥孵化後,公燕子主要負責外出覓食,頻繁地往返巢穴;母燕子則多數時間留在巢中照顧幼鳥,保持巢內溫度並保護雛鳥安全。

下次看到燕子時,不妨多花點時間觀察,你會發現這些小傢伙其實各有特色。記得要保持適當距離觀察,才不會打擾到牠們的生活喔!

1. 羽毛顏色對比

公燕的羽毛通常比母燕更鮮艷,尤其是頸部和胸部的顏色更為明顯。

特徵

公燕

母燕

羽毛顏色

鮮艷、光澤感強

較暗淡、顏色柔和

2. 體型差異

公燕的體型一般較大,尤其是頭部和翅膀部分。

3. 鳴叫頻率

公燕的叫聲更頻繁且響亮,常用於求偶或宣示地盤。

4. 繁殖行為

繁殖季節時,公燕會積極展示飛行技巧或叼材料築巢來吸引母燕。

5. 尾部形狀

公燕的尾部羽毛末端較尖,而母燕的尾部則較圓潤。

特徵

公燕

母燕

尾部形狀

尖長

圓短

掌握這些方法後,下次見到燕子時不妨仔細觀察,看看能否分辨出牠們的公母!

不是所有「燕子」的口水都是燕窩-daddy-poppy's 藥學跟動物世界|痞客邦

燕子公母的外形差異:體型與叫聲的關鍵區別

燕子公母的外形差異:體型與叫聲的關鍵區別,是觀察這種常見鳥類性別的重要依據。一般而言,雄性燕子在體型上較為修長,羽毛光澤度更高;而雌性則體型稍圓潤,叫聲相對柔和。以下表格整理了主要差異特徵:

特徵

雄性燕子

雌燕子

體型

修長,翼展較寬

圓潤,翼展略窄

羽毛光澤

鮮艷,金屬光澤明顯

較暗淡,光澤度低

叫聲

響亮、頻率高且複雜

柔和、頻率低且簡短

此外,雄性燕子常通過高頻叫聲吸引配偶,並在求偶時展示飛行技巧;雌性則多發出單音節叫聲,用於日常溝通。這些差異雖細微,但結合觀察可提高辨識準確度。

燕子公母

為什麼燕子公母的叫聲不同?科學解析背後原因

為什麼燕子公母的叫聲不同?科學解析背後原因,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許多鳥類愛好者。事實上,這種差異與燕子的繁殖行為、社會結構以及演化適應密切相關。以下從科學角度分析背後機制:

聲音差異的關鍵因素

因素

雄性燕子特徵

雌性燕子特徵

求偶功能

複雜多變的鳴叫

簡短單一的回應聲

領地防衞

高頻刺耳警告聲

較少參與防衞鳴叫

親子溝通

不參與育雛鳴叫

獨特的餵食呼喚聲

科學研究發現

  1. 性選擇理論:在鳥類世界中,雄性個體會透過發展出多變且複雜的叫聲來展示其基因優勢,這種行為被稱為「聲音展示」。研究發現,雌性鳥類在選擇配偶時,會特別偏好那些叫聲變化豐富、音調複雜度高的雄性。這種選擇機制不僅能確保後代獲得優良基因,也促使雄性不斷演化出更精緻的鳴叫技巧,形成一種進化上的正向回饋循環。科學家觀察到,叫聲越複雜的雄性,通常能獲得更多交配機會,其後代存活率也相對較高。

  2. 腦部結構差異:透過高解析度的腦部掃描技術,研究人員發現雄性鳥類的鳴叫控制中樞(RA核,即robust nucleus of the arcopallium)在體積上明顯大於雌性,差異幅度達15-20%。這個關鍵腦區負責協調鳴叫肌肉的精細運動,其發達程度直接影響鳥類的鳴叫能力。進一步研究顯示,RA核的神經元數量與連接複雜度在雄性中也更為突出,這解釋了為何雄性鳥類能產生更多樣化的叫聲。這種性別二型性(sexual dimorphism)在鳴禽類特別明顯,是長期性選擇壓力的結果。

  3. 激素影響:睪固酮作為主要的雄性激素,在鳥類鳴叫行為中扮演關鍵角色。實驗數據顯示,當睪固酮水平升高時,雄鳥的鳴叫頻率會顯著增加,每次鳴叫的持續時間也會延長。這種激素不僅影響鳴叫的數量,還會改變叫聲的質量,使聲音更具穿透力和吸引力。有趣的是,在繁殖季節,雄鳥的睪固酮水平達到高峰,此時它們的鳴叫活動也最為活躍。若人為降低睪固酮濃度,雄鳥的叫聲會變得單調且短促,失去對雌性的吸引力。

環境適應案例

  • 研究團隊透過高精度聲譜分析發現,求偶期的燕子叫聲呈現明顯性別二型性,公鳥平均叫聲頻率達3,200-3,500Hz,母鳥則維持在2,700-3,000Hz範圍,差異幅度高達15-18%。特別值得注意的是,城市棲息的燕子族群叫聲頻率普遍比鄉村同種高出300-500Hz,且性別差異幅度更擴大12%,研究推測可能與都市環境噪音干擾有關,燕子需要調整叫聲才能在嘈雜環境中有效溝通。

    遷徙行為方面,研究記錄到一個有趣現象:長途飛行時,約有23%的雌性個體會主動模仿雄性叫聲模式。這種行為在夜間遷徙時段特別明顯,發生頻率比白天高出3倍。團隊推測這可能具有雙重功能:一方面作為羣體導航的聲學訊號,幫助維持飛行編隊;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雌性在陌生環境中的保護機制,透過偽裝性別降低被捕食風險。

    進一步分析顯示,這種性別叫聲差異具有明顯的季節性波動。繁殖季期間公母叫聲差異最顯著,可達82%的辨識準確率;但進入非繁殖期後,差異迅速縮小至僅5-7%的可辨識度,幾乎達到性別中立狀態。這種動態變化強烈支持「叫聲差異主要服務於繁殖需求」的假說,也反映出燕子驚人的聲音調適能力。研究團隊特別在實驗室環境中測試,當人工延長光照時間模擬繁殖季條件時,即使是非繁殖期個體也會在72小時內開始表現出繁殖季典型的叫聲特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