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ategories
風水玄學

磲磲小知識:你不知道的5個秘密 | 磲磲原來可以這樣養?新手必看 | 磲磲價格大公開!買前必讀

磲磲這個詞聽起來有點陌生對吧?其實它是海洋中一種超特別的貝類,學名叫做「硨磲貝」,在台灣我們都習慣叫它磲磲。這種貝類不只長得超大顆,最特別的是牠們會和體內的共生藻類一起生活,形成超美的共生關係呢!

說到磲磲的生態特性,真的會讓人驚嘆連連。牠們可以長到超乎想像的大小,有些品種甚至能長到1.5公尺長,重量超過200公斤!而且牠們的壽命也超長,有些可以活到100年以上。下面這個表格整理了幾種常見磲磲的比較:

種類名稱 最大尺寸 主要分佈區域 特殊特徵
大硨磲 1.5公尺 印度洋-太平洋海域 貝殼最厚重,花紋明顯
鱗硨磲 1.2公尺 澳洲大堡礁 殼表有鱗片狀突起
番紅硨磲 0.8公尺 東南亞海域 外套膜色彩最鮮艷

磲磲在海洋生態系中扮演著超級重要的角色。牠們就像海底的公寓大樓,提供各種小魚小蝦居住的空間,而且過濾海水的功能也幫助維持水質乾淨。不過現在因為過度捕撈和海洋污染,很多地方的磲磲數量都在減少,真的很讓人擔心。

在台灣,我們偶爾可以在墾丁、小琉球這些地方的潮間帶看到磲磲的蹤影。記得有次去小琉球浮潛,就看到一顆超大的磲磲靜靜地躺在珊瑚礁旁邊,外套膜呈現漂亮的藍綠色,當陽光透過海水照下來的時候,整個閃閃發亮美到不行!導遊還特別提醒我們不要太靠近,因為磲磲雖然動作慢,但要是被牠夾到可是很危險的。

磲磲的殼在過去常被拿來做成工藝品或佛珠,現在因為保育的關係已經比較少見了。不過在故宮博物院還是可以看到一些古代用硨磲貝殼製作的藝術品,那些精緻的雕刻真的會讓人佩服古人的手藝。現在想想,能夠在海底看到活生生的磲磲,比起收藏牠們的殼要有意義多了。

磲磲

磲磲是什麼?台灣海邊常見的巨型貝類小知識,這可是我們沿海地區的超級明星生物呢!每次去墾丁或小琉球浮潛,總會被這些像餐桌一樣大的貝殼嚇到,其實牠們是海洋生態系的重要成員,而且有個可愛的別名叫「五爪貝」,因為外套膜伸出來的時候真的像胖胖的手掌啦!

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?

免費線上占卜,查看您的本年運程,掌握未來發展!

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

這些巨無霸貝類最特別的就是牠們的共生關係,外套膜裡面住著數百萬隻蟲黃藻,靠著光合作用提供養分給磲磲,所以牠們最愛待在淺海陽光充足的地方。台灣常見的品種主要有兩種:鱗硨磲和番紅硨磲,前者外殼有明顯的鱗片狀突起,後者則是以鮮豔的藍綠色外套膜聞名。下次去海邊玩記得要輕輕觸摸就好,千萬別把牠們撬起來帶走,這可是違法的喔!

種類 外觀特徵 常見棲地 保護等級
鱗硨磲 外殼有放射狀鱗片 墾丁、綠島珊瑚礁 二級保育類
番紅硨磲 藍綠色外套膜超醒目 小琉球、澎湖海域 一級保育類
長硨磲 殼型較細長,可達1.5公尺 東沙群島深水區 瀕臨絕種

磲磲的生長速度慢得驚人,一年大概只長2-3公分,所以你在海邊看到30公分大的個體,可能已經活了十幾年呢!牠們的殼會隨著年紀增加越來越厚,最老的紀錄甚至有活到100歲以上的。這些貝殼內側的珍珠層超級美,在陽光下會折射出彩虹般的光澤,早期常被拿來製作鈕扣或裝飾品,不過現在都改用養殖的硨磲來保護野生族群了。

有趣的是,磲磲雖然看起來呆呆的,其實很有個性喔!白天會把外套膜張開曬太陽,晚上或感覺到危險時就會迅速閉合,那個「啪」的關殼聲在水下聽得超清楚。有些潛水客會故意在旁邊製造水流逗牠們玩,但這樣其實會讓磲磲消耗太多能量,大家還是當個有品的海洋觀察者比較好啦!

磲磲為何被稱為「海中活化石」?專家解密這個問題之前,先來看看這種神秘生物到底有多特別。磲磲其實是現存最大的雙殼貝類,最長可以活到100年以上,而且從恐龍時代就存在了,根本就是海洋裡的「資深住戶」啊!

這些住在熱帶珊瑚礁的大傢伙,外殼可以長到超過1公尺,重量超過200公斤,根本就是貝類界的巨無霸。最酷的是,牠們的外殼會隨著年紀增長,形成像樹木年輪一樣的紋路,科學家就是靠這個來判斷牠們的年紀。

磲磲小檔案 數據
最大體長 1.3公尺
最重紀錄 250公斤
最長壽命 100年以上
生長速度 每年約1公分

磲磲之所以被稱為活化石,是因為牠們的祖先早在2億多年前的三疊紀就出現了,那時候連恐龍都還沒稱霸地球呢!現在的磲磲跟化石紀錄裡的祖先長得幾乎一模一樣,這種「凍齡」能力實在太驚人了。而且牠們的生活方式也超級原始,完全靠體內的共生藻類提供養分,根本就是活生生的古生物教科書。

這些大貝殼不只年紀大,對珊瑚礁生態系也超重要。牠們的外殼能提供其他海洋生物居住的空間,過濾海水的特性還能維持水質清澈。不過現在因為過度捕撈和海洋污染,磲磲的數量越來越少,很多地方都已經看不到了,真的讓人很擔心啊…

磲磲

台灣哪裡可以找到磲磲?東海岸熱點推薦

最近好多朋友都在問磲磲要去哪裡找,其實台灣東海岸就是超棒的尋寶聖地啦!特別是夏天退潮的時候,從台東到花蓮一帶的潮間帶,常常能看到這些色彩鮮豔的貝類躲在礁岩縫隙裡。磲磲在台灣又被叫做「五爪貝」,因為牠們的外殼邊緣有明顯的波浪狀突起,看起來超特別的!

想要找到磲磲,最重要的就是掌握潮汐時間和地點。建議大家出發前先查好潮汐表,選擇大退潮前後2小時去尋找最適合。記得要穿防滑鞋,帶個小水桶和夾子,千萬不要徒手去挖,因為磲磲的殼邊緣很鋒利,一不小心就會割傷手喔!

熱門地點 最佳季節 注意事項
台東富山護漁區 5-9月 需遵守保護區規定
花蓮石梯坪 全年 礁岩區較滑要小心
成功三仙台 6-10月 建議清晨或傍晚避開烈日
長濱金剛大道 7-9月 附近有強勁海流要注意安全

東海岸這些地方不只可以找到磲磲,運氣好的話還能看到各種熱帶魚和珊瑚呢!不過要提醒大家,現在磲磲是受保護的物種,看到活體千萬不要帶走,拍照留念就好。如果是已經死亡的空殼,也要確認是不是保育類品種才能撿拾。最近台東的成功漁港附近,就有漁民發現超大的硨磲貝,外殼直徑快30公分,吸引超多人去朝聖拍照!

找磲磲其實就像尋寶一樣有趣,但記得要保持環境整潔,不要破壞生態。東海岸的潮間帶生態超級豐富,除了磲磲之外,還能看到好多可愛的海參、海星和小螃蟹。建議大家可以參加當地的潮間帶導覽,有專業的解說員帶路會更安全也更有收穫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