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最近在網路上看到有人在討論「诹」這個字怎麼唸,才發現原來很多人都不太熟悉這個字。其實「诹」讀作「ㄗㄡ」,意思是商量、諮詢,在古文中蠻常出現的。像是《詩經》裡就有「诹謀」這樣的用法,指的是大家一起商量事情。現代雖然比較少用,但在一些正式場合或是文學作品裡還是會看到。
說到「诹」的用法,其實它常跟其他字搭配組成詞語。下面整理幾個常見的組合:
詞語 | 意思 | 例句 |
---|---|---|
诹訪 | 商量詢問 | 這件事需要大家诹訪一下意見。 |
诹謀 | 共同商議謀劃 | 團隊正在诹謀新的行銷策略。 |
诹吉 | 選擇吉日(古語) | 古人結婚前都要先诹吉。 |
诹議 | 商討議論 | 這個提案還需要進一步诹議。 |
在動漫圈裡,「诹」這個字突然紅起來是因為《東方Project》的角色「洩矢诹訪子」。這個角色設定跟日本神話有關,名字裡的「诹訪」其實是日本長野縣的一個地名,也是古代信仰中的神明名稱。很多粉絲一開始都不知道「诹」怎麼唸,還有人開玩笑說看到這個字以為是青蛙叫聲(笑)。
康熙字典裡對「诹」的解釋是「謀也,問也」,也就是商量和詢問的意思。在古代,朝廷遇到大事都會「诹於眾」,就是徵詢大家的意見。現在雖然很少人用這個字了,但在某些正式文件或歷史劇裡還是會出現。比如說「诹訪」這個詞,在日本文化中就很常見,除了是地名,也是神社名稱的一部分。
有趣的是,有些網友會把「诹」跟其他字搞混,像是「諏」其實是「诹」的異體字,意思完全一樣。還有人看到「诹訾」這個詞覺得很陌生,其實這是古代星宿名稱,屬於二十八宿之一。現在可能只有研究天文歷史的人會用到,一般人大概一輩子都不會碰到這個詞吧(攤手)。
什麼是「詛」?這個字到底怎麼念才對?相信很多人看到這個字都會愣一下,因為它在日常生活中真的不常見。但其實這個字跟我們熟悉的「咒」字有點關係,而且讀音也很特別,今天就來好好聊聊這個神祕的字。
首先,「詛」的正確讀音是「ㄗㄨˇ」(zǔ),跟「祖」同音。這個字在古代經常用在「詛咒」這個詞裡面,意思就是用惡毒的話語去詛咒別人。不過現代人比較少用單獨的「詛」字,大多都是跟「咒」字搭配使用。有趣的是,有些人會把它誤讀成「ㄐㄩˋ」(jù),可能是受到「咀」字的影響,但這其實是錯誤的唸法喔!
說到「詛」的用法,除了「詛咒」之外,在古書裡還會看到「詛盟」這樣的詞,指的是發誓或立下盟約的意思。雖然現在不常用了,但在一些歷史劇或武俠小說裡還是會出現。下面整理一個簡單的表格,幫大家快速掌握這個字的重點:
項目 | 內容說明 |
---|---|
正確讀音 | ㄗㄨˇ(zǔ),與「祖」同音 |
常見詞語 | 詛咒、詛盟 |
易混淆讀音 | 誤讀為ㄐㄩˋ(jù),實際應為ㄗㄨˇ |
現代使用頻率 | 較低,多出現在特定詞組或文學作品中 |
在台灣的日常對話裡,我們比較少單獨使用「詛」這個字,但如果聽到有人說「詛咒別人」,現在你就知道這個「詛」要怎麼念了。雖然是個冷門字,但了解這些文字的由來和用法,也算是增加一點中文的小知識啦!
為什麼台灣人很少用「詛」這個字?背後原因大公開
最近有網友在PTT上發問:「為什麼台灣人很少用『詛』這個字?」這個問題其實蠻有趣的,因為仔細想想,我們日常生活中真的很少單獨使用「詛」這個字,反而比較常看到「詛咒」這個詞。這背後其實跟台灣人的語言習慣和文化背景有關,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。
首先,我們來看看「詛」這個字在台灣的使用情況。根據教育部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》,「詛」本身就有「咒罵」、「祈求神明降禍給他人」的意思,但現代台灣人更習慣用「詛咒」這個雙音節詞,因為聽起來比較完整,也比較符合我們說話的節奏。單用一個「詛」字,反而會覺得有點文言文的味道,不太口語化。
另外,台灣人對於「詛咒」這類負面詞彙的使用也比較謹慎。我們更傾向用「罵」、「詛咒」這種明確表達情緒的詞,而不是單獨用「詛」,因為後者感覺比較隱晦,甚至有點古老。這可能跟台灣社會普遍不喜歡太過直接的負面表達有關,大家更習慣用委婉或完整的方式來傳達情緒。
以下是一個簡單的表格,整理了「詛」和相關詞彙在台灣的使用頻率對比:
詞彙 | 使用頻率(高→低) | 常見搭配 |
---|---|---|
詛咒 | ★★★★★ | 「不要詛咒別人啦!」 |
罵 | ★★★★☆ | 「他一直在罵人」 |
詛 | ★☆☆☆☆ | 單獨使用極少見 |
還有一個有趣的原因是,台灣的流行文化中也很少出現單獨使用「詛」的情況。不管是電視劇、電影,還是網路用語,大家更常聽到的是「詛咒你喔!」這種帶點玩笑意味的說法,而不是嚴肅地只用一個「詛」字。這種語言習慣的養成,讓「詛」這個字在台灣的能見度越來越低,甚至很多人根本不會想到要單獨使用它。
最後,語言是活的,會隨著時代和地區的習慣而變化。在台灣,「詛」這個字雖然存在,但已經被更口語化、更符合現代表達習慣的詞彙取代了。這不是對錯的問題,而是語言自然演變的結果。
「詛」字在康熙字典裡怎麼解釋?歷史系學生必看
各位歷史系的同學們注意啦!今天要來跟大家聊聊「詛」這個字在康熙字典裡的解釋。這個字在古文中其實蠻常出現的,特別是研究先秦文獻或古代宗教儀式時,一定會碰到它。康熙字典對「詛」的解釋非常詳細,而且收錄了不同時期的用法,對我們理解古代社會的信仰文化超有幫助!
先來看康熙字典裡「詛」字的基本解釋:
項目 | 內容 |
---|---|
拼音 | zǔ |
部首 | 言部 |
釋義 | 咒罵、詛咒;古代指用言語詛咒他人或發誓 |
出處 | 《說文解字》:「詛,咒也。」 |
古代用法 | 常用於盟誓、詛咒文書,如《左傳》中的「詛盟」 |
康熙字典還特別提到,「詛」在古代社會中不僅是單純的咒罵,更是一種具有儀式性的行為。比如在春秋戰國時期,諸侯國之間訂立盟約時,常常會舉行「詛盟」儀式,參與者要對神明發誓,如果違背誓言就會受到詛咒。這種習俗在《左傳》裡就有詳細記載,像是「詛無畜群公子」這類的句子,就是在講這種具有法律效力的詛咒儀式。
另外,從文字學的角度來看,「詛」字從「言」部,表示與言語有關;右邊的「且」在古代也有祭祀的意思,所以整個字就是在描述用言語進行的詛咒或祭祀行為。這種構字方式在甲骨文、金文時期就已經出現,可見這個概念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存在了。對研究古代宗教或社會制度的同學來說,理解這個字的演變過程,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掌握當時人們的思維方式。
在實際應用上,如果你在研究《尚書》、《左傳》或是出土的戰國簡牘時遇到「詛」字,記得要結合上下文來理解。有時候它可能是單純的咒罵,有時候則是指正式的詛咒儀式,甚至可能是某種法律程序的一部分。像清華簡《繫年》裡就有不少關於詛咒的記載,這些材料對還原古代社會的運作方式超級重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