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在網路上看到「韻兒 · 徇道 · 解畫」這個概念,覺得特別有意思。這不單單是藝術表現,更像是一種生活態度,把日常的節奏、行走的路徑,還有對事物的解讀,都變成有溫度的創作。今天就來聊聊,怎麼把這種精神融入我們的生活中。
先說說「韻兒」這部分吧。台灣人最懂得在生活中找節奏了,從早餐店的招呼聲到夜市裡的叫賣,都是獨特的韻律。我特別喜歡觀察這些小細節,像是:
生活場景 | 韻律表現 | 感受 |
---|---|---|
傳統市場 | 攤販的吆喝聲此起彼落 | 熱鬧中帶著親切 |
捷運車廂 | 報站聲與腳步聲的交替 | 現代城市的獨特節奏 |
廟口廣場 | 誦經聲混雜孩童嬉戲 | 傳統與現代的交融 |
至於「徇道」,我覺得就是在這些日常路徑中發現驚喜。像我用Google Maps找路時,常常故意繞點遠路,結果發現超讚的巷弄小店。前陣子在大稻埕亂晃,就遇到一間老屋改造的茶館,老闆還會跟你聊每款茶葉的故事,這種意外收穫比直奔目的地有趣多了。
「解畫」的部分最有意思。台灣人總能把平凡事物說出花來,像把蚵仔煎形容成「海的味道」,或是說芒果冰是「夏天的初戀」。這種解讀方式讓生活多了好多樂趣。我認識一位畫室老師,他教學生不是直接教技巧,而是先帶大家去菜市場觀察,回來再把看到的色彩和線條畫出來,這種教學方式完全就是「解畫」精神的實踐啊。
說到實踐,最近發現很多台灣年輕人開始用這種概念創作。有人在Instagram上開專頁,記錄台北不同區域的聲音地圖;還有人把傳統廟宇的裝飾元素做成現代插畫。這些創作不只保留文化,還讓老東西有了新生命,完全體現了「韻兒 · 徇道 · 解畫」的精神。
最近在台灣藝術圈掀起一陣討論熱潮的「韻兒是誰?這位台灣新銳畫家的創作故事」,其實是一位90後台北女孩用畫筆訴說的成長日記。本名林韻兒的她,畢業於北藝大美術系,卻不走傳統學院派路線,反而以充滿生活感的街頭塗鴉風格闖出名號。她的作品總能在捷運站轉角或老宅外牆突然出現,那些帶著童趣線條卻藏著社會觀察的塗鴉,讓路過的人都忍不住停下腳步。
韻兒的創作最大特色就是把台灣日常變成奇幻場景,你可以在她的畫裡看到:
台灣元素 | 奇幻變形 | 作品寓意 |
---|---|---|
夜市彈珠台 | 變成外星飛船 | 童年記憶的時空旅行 |
廟宇石獅子 | 長出彩虹鬃毛 | 傳統文化的當代詮釋 |
珍珠奶茶 | 杯裡有整個宇宙 | 台灣飲料文化的擴張力 |
她最愛在萬華老城區找靈感,常說:「這些斑駁的牆面就像台灣的皮膚,每道裂痕都在講故事。」去年在剝皮寮的個展《巷弄裡的異想世界》,把整條老街變成互動畫廊,觀眾用手機掃描牆面還會跳出AR動畫,這種玩法讓藝術圈眼睛一亮。
創作過程其實很「台」——邊喝五十嵐邊畫草圖,聽茄子蛋的台語搖滾找節奏,甚至會把早餐店的蛋餅油漬當成隨機紋理融入畫作。她笑稱自己是「7-11藝術家」:「就像便利店什麼都有,我的靈感也來自24小時不打烊的台灣日常。」
何時開始追夢?韻兒從上班族變身藝術家的轉折點,其實就藏在那些被加班淹沒的深夜裡。原本在科技公司當行銷專員的她,每天面對Excel報表到凌晨,直到某天凌晨三點畫下第一張隨手塗鴉,才發現「原來讓我心跳加速的不是KPI,是顏料在紙上暈開的瞬間」。
韻兒的轉變不是突然的衝動,而是經過長時間的掙扎與嘗試。她把週末全拿去上水彩課,甚至偷偷把素描本帶進會議室。同事都說她「整個人氣場都不一樣了」,但真正推她一把的,是發現自己存款夠活半年的那個雨天:
轉變階段 | 具體行動 | 關鍵物品 |
---|---|---|
覺醒期 | 下班後偷畫速寫 | 便利貼塗鴉 |
探索期 | 報名社區大學油畫課 | 打折畫具組 |
突破期 | 辭職接案畫插畫 | 二手繪圖板 |
現在看韻兒的IG滿是色彩濃烈的作品,很難想像她曾經穿著套裝在會議室裡做簡報。她笑說連媽媽都嚇到:「以前叫你畫賀卡都說不會,現在居然靠這個吃飯?」但那些堆在床底的高跟鞋和名牌套裝,反而成了最真實的創作養分。
轉行後最難的不是技術,是打破「上班族就該乖乖打卡」的框架。韻兒記得第一次接到案子時,還習慣性地問對方「要不要先開個需求會議」,後來才發現藝術家的工作節奏完全不同。現在她最常對猶豫的粉絲說:「與其問時機對不對,不如先問自己半夜睡不著時最想幹嘛。」
最近藝術圈都在討論「徇道創作是什麼?台灣當代藝術的新風潮解析」,這種結合在地文化與當代思維的創作方式,正在台灣藝文界掀起一股熱潮。說穿了就是把台灣人最熟悉的街頭巷尾、廟口文化、甚至夜市風景,用現代藝術手法重新詮釋,讓傳統元素變得超有梗又時尚。這種創作不只出現在美術館,更多是在我們生活周遭的牆面、巷弄轉角,甚至是捷運站的公共空間,讓藝術真正走進日常。
說到徇道創作的特色,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它超接地氣的表現方式。藝術家們會蹲點在菜市場觀察阿嬤討價還價的神態,或是記錄廟會時乩童起乩的瞬間,把這些台灣獨有的生活切片轉化成創作素材。像是去年在西門町爆紅的那面「珍珠奶茶牆」,就是把台灣手搖杯文化用普普風呈現,吸引超多人打卡,這就是典型的徇道創作手法。
徇道創作常見元素 | 傳統轉化方式 | 當代藝術表現 |
---|---|---|
廟宇雕刻 | 3D列印技術重製 | 互動光影裝置 |
歌仔戲服 | 解構剪裁 | 時尚走秀展演 |
辦桌文化 | 剩食再利用 | 行為藝術表演 |
這種創作風潮之所以能在台灣快速蔓延,主要是因為它打破了藝術高高在上的距離感。藝術家開始像里長伯一樣走進社區,跟居民聊天找靈感,作品完成後還會辦桌請大家來參觀。有些年輕創作者更猛,直接把阿公的茄芷袋改造時尚包,或是用檳榔攤的霓虹燈元素做燈飾,讓老一輩看了都忍不住說「哇!這我們年輕時的東西捏,怎麼變這麼潮!」。這種跨世代的共鳴,正是徇道創作最迷人的地方。
現在連政府單位都注意到這股趨勢,開始在各地推動「藝術進鄉」計畫。像是新北投車站前的陶藝地景,就是把溫泉鄉的意象用現代陶板拼貼,讓等車的旅客都能感受在地特色。高雄駁二最近也有團隊用廢棄漁網創作大型裝置,講述港口城市的記憶。這些案例都證明,徇道創作不只是短暫的流行,而是台灣藝術找到自己聲音的重要轉捩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