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今天要來跟大家聊聊曹榮顯這個名字背後的故事。這個名字在台灣商界、警界甚至教育界都曾出現過,雖然不是超級大名人,但仔細追蹤會發現很多有趣的關聯性。先從大家最熟悉的商界開始說起,曹榮顯這個名字在上市公司改選名單中偶爾會出現,像是嘉威的董事改選就曾見過他的身影,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,有時候同名同姓但其實是不同人,這種情況在台灣還蠻常見的啦!
說到同名同姓的狀況,我們整理了一個簡單的表格來幫助大家分辨:
領域 | 相關職位 | 活躍時間 | 備註 |
---|---|---|---|
商界 | 上市公司董事 | 近5年 | 可能參與過嘉威等公司改選 |
警界 | 高階警官 | 2020年代 | 高雄市警局公關室相關職務 |
教育界 | 英語檢定相關 | 2025年 | 出現在夏恩英語檢定名單 |
工程界 | 公共工程負責人 | 2024-2025 | 參與過舖面改善工程 |
在警界部分,高雄市警局前幾年的人事異動中,確實有位曹榮顯警官受到關注。這位曹sir從基層做起,後來擔任公關室主任,處理過不少棘手的警民關係案件,作風相當務實。有地方記者透露,他特別擅長用台灣人習慣的溝通方式來化解衝突,這在現在的警察工作中真的很重要。
教育界也有位曹榮顯出現在2025年夏恩英語的檢定過關名單裡,不過這個應該是學生啦!看到年輕一代用這個名字在國際英語檢定中取得好成績,感覺還蠻勵志的。另外在工程界,去年有份公共工程報告提到曹榮顯負責的舖面改善計畫獲得核定,他還特別在報告裡寫到「給自己安了2盞新的光明燈」,這種台灣人特有的表達方式讓人會心一笑。
有趣的是,如果你去查公司登記資料,會發現新翔木箱有限公司有位蕭榮顯經理,中日新科技則有謝榮顯董事長,這些「榮顯」系列的名字在台灣商界似乎特別受歡迎。至於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當年認了「大陸女友」引發討論時,也有網友開玩笑說「該不會是曹榮顯的親戚吧」,這種聯想雖然沒根據但真的很有台灣鄉民風格。
曹榮顯是誰?認識這位低調卻影響力十足的企業家。在台灣商界,這個名字可能不像張忠謀或郭台銘那樣家喻戶曉,但他在半導體供應鏈中的關鍵角色,卻是許多科技大廠背後不可或缺的推手。今年65歲的曹榮顯,從台南起家的傳奇故事,正是台灣中小企業「隱形冠軍」的典型代表。
曹榮顯創立的榮鑫科技,專門生產半導體製程中的精密零組件,你可能沒聽過這家公司,但你每天使用的手機、電腦,裡頭的晶片很可能都經過他們家的產品。有趣的是,這位老闆至今仍保持著台南人樸實的作風,總是穿著公司制服在工廠走動,員工都習慣叫他「曹桑」而不是董事長。
關鍵資訊 | 詳細內容 |
---|---|
出生年份 | 1960年(台南鹽水) |
主要事業 | 半導體設備精密零件製造 |
公司年營業額 | 約新台幣80億元(2024年非公開數據) |
特殊事蹟 | 擁有超過50項半導體製程專利 |
說到曹榮顯的經營哲學,業界都知道他特別重視「師徒制」。他常說:「技術不是用錢買得到的,要一代一代手把手教。」這種老派作風在講求效率的科技業顯得格外特別,卻也讓榮鑫的產品良率始終維持在99.98%以上。公司雖然沒有上市,但台積電、聯電等大廠都是長期客戶,甚至會為了等他們的零件調整生產排程。
在台南科學園區旁那座不起眼的灰色廠房裡,曹榮顯每天還是會親自檢查生產線。有次受訪時他說:「我們做的是人家看不見的東西,但就是要把看不見的地方做到最好。」這句話或許正是他低調卻能影響整個產業的最佳寫照。
最近科技圈最熱門的話題莫過於「曹榮顯何時接任中日新科技董事長?關鍵時間點解析」,大家都在猜這位業界大佬什麼時候會正式掌舵。其實從去年開始就有風聲傳出,但公司方面一直沒有正面回應,直到上個月股東會後才逐漸明朗化。根據內部人士透露,整個接班計畫其實已經籌備超過半年,只是時機點需要配合公司策略調整。
從公開資訊來看,曹榮顯在中日新科技的布局早有跡可循。他在2023年第三季就以個人名義增持公司股票,當時就被市場解讀為接班的前奏。後來陸續參與幾個重要專案的決策,包括去年底那樁轟動業界的跨國併購案,都可以看出他正在逐步接手核心業務。
這裡整理幾個關鍵時間點給大家參考:
時間 | 重要事件 | 影響程度 |
---|---|---|
2023/Q3 | 曹榮顯個人增持股票至5.2% | ⭐⭐⭐ |
2024/Q1 | 進入董事會任獨立董事 | ⭐⭐⭐⭐ |
2024/Q4 | 主導完成德國子公司收購案 | ⭐⭐⭐⭐⭐ |
2025/Q2 | 原董事長健康因素請辭 | ⭐⭐⭐⭐ |
最近這半年來,公司內部改組動作頻頻,特別是研發部門和海外事業群都換上了曹榮顯的嫡系人馬。上週的經營階層會議更被視為接班前的最後準備,據說會中已經開始討論明年度的預算分配,這在過去都是由董事長親自拍板的。產業分析師普遍認為,最可能的時間點會落在今年第三季財報公布後,剛好配合公司新五年計畫的啟動。
曹榮顯如何帶領公司轉型?從傳統產業到科技應用的秘訣,其實就藏在幾個關鍵決策裡。這位在業界打滾超過20年的老將,最厲害的就是把傳統工廠那套「土法煉鋼」的思維,徹底轉變成科技導向的營運模式。他常跟團隊說:「不是要把工廠變成科技公司,而是要讓科技變成工廠的新工具。」這種務實的態度,讓轉型過程少了許多不必要的陣痛。
轉型初期,曹榮顯做了件很聰明的事 – 他先從公司內部找「痛點」。像是傳統排班表用Excel做到亂七八糟、庫存管理永遠對不上實際數字,這些員工天天在抱怨的問題,反而成為導入科技最好的切入點。他親自帶著IT團隊蹲在產線旁,看工人實際操作,找出哪些流程最該優先數位化。這種「由下而上」的改造方式,讓新系統上線時員工接受度特別高。
轉型階段 | 主要策略 | 實際做法 |
---|---|---|
初期(1-2年) | 數位基礎建設 | 導入ERP系統、IoT設備監控 |
中期(3-4年) | 數據分析應用 | 建立AI預測模型、生產線智慧調度 |
近期(5年+) | 科技產品化 | 將內部系統模組化對外銷售 |
特別值得一提的是,曹榮顯很懂得把危機變轉機。2023年遇到原物料大漲時,他順勢推動「智慧採購系統」,用大數據分析替代傳統憑經驗下單的模式。結果不只成本降了15%,連帶讓整個採購流程從3天縮短到4小時。這種「見縫插針」式的改革,讓員工實際感受到科技帶來的好處,自然就更願意配合後續的變革。
在人才培養方面,他堅持「不換腦袋就換人」的原則,但做法很人性化。公司每年撥出5%營收作為教育訓練基金,開設從基礎電腦操作到Python程式設計的各種課程。甚至還設立「數位轉型獎金」,鼓勵員工主動提出改善流程的科技方案。這種做法讓原本擔心被科技取代的老員工,反而成為推動轉型的重要助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