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最近在台灣創業圈很常聽到「朔」這個名字,不少年輕創業家都喜歡用這個字來當作公司名稱或品牌名。朔這個字本身有「初始」、「開端」的意思,用在商業上特別適合新創事業,給人一種充滿希望的感覺。今天就來聊聊為什麼這麼多人選擇用「朔」來命名,以及這個名字背後代表的意義。
說到用「朔」當公司名稱,其實有很多不同的組合方式。有些人喜歡單用一個「朔」字,簡潔有力;也有人會搭配其他字,像是「朔月」、「朔方」等等。這些名字不僅好記,而且都帶有開創性的意涵。我認識幾位創業朋友,他們的公司名稱都有「朔」字,像是做文創的「朔風設計」、搞餐飲的「朔食坊」,每個名字都很有特色。
公司類型 | 名稱範例 | 特色 |
---|---|---|
設計公司 | 朔風設計 | 簡約現代風格 |
餐飲品牌 | 朔食坊 | 主打創意料理 |
科技新創 | 朔方科技 | 專注AI解決方案 |
文創工作室 | 朔月文創 | 融合傳統與現代 |
取名字真的是門學問,特別是現在創業的人這麼多,要取個讓人印象深刻的名字不容易。「朔」這個字之所以受歡迎,除了意思好之外,發音也很響亮。在台灣的商業登記系統裡,光是去年就有超過200家公司名稱包含「朔」字,可見大家對這個字的喜愛。不過要注意的是,雖然「朔」字很常見,但公司名稱還是要夠獨特才能通過審核。
實際去查台灣的公司登記資料,會發現用「朔」當名字的公司涵蓋各種產業。從傳統製造業到最新科技業都有,甚至連補習班、健身房也愛用。我朋友開的「朔陽運動」就是很好的例子,他們主打早晨的運動課程,名字跟營業時間完美搭配。這種命名方式不僅好記,還能讓顧客一眼就了解你的品牌定位,算是相當聰明的做法。
朔是誰?認識這位台灣新鋭創作者的成長故事
最近在台灣文創圈掀起一陣討論的朔,其實是個土生土長的台北囝仔。1995年出生在萬華老城區的他,從小就愛在龍山寺周邊的巷弄裡探險,這些充滿台灣味的街景後來都成了他作品中的重要元素。大學讀的是視覺傳達設計,但朔總笑說自己「最會的是觀察路邊阿伯下棋的姿勢」,這種對生活細節的敏銳捕捉,讓他的創作總能引起共鳴。
朔的創作之路並非一帆風順。剛畢業時,他曾經歷過一段「接案接到懷疑人生」的時期,最慘的時候甚至要兼差當外送員來維持生計。但正是這些底層生活的體驗,讓他的作品多了份真實的溫度。2023年,他以一系列「台北夜未眠」插畫在IG爆紅,用獨特的霓虹色調描繪台灣夜市的喧囂與寂寞,短短半年就累積了10萬粉絲。
重要時間點 | 朔的創作里程碑 |
---|---|
2017年 | 畢業於台藝大視覺傳達設計系 |
2020年 | 開始在StreetVoice發表音樂創作 |
2023年 | 「台北夜未眠」系列插畫爆紅 |
2024年 | 出版首本圖文創作集《夜光塗鴉》 |
2025年 | 獲選為「台灣十大新銳創作者」 |
說起創作靈感,朔特別喜歡在凌晨三點騎著機車穿梭台北街頭。「那時候的台北最真實,」他說,「你可以看到早餐店開始備料,也能遇到剛下班的酒店小姐。」這種對城市脈動的細膩觀察,轉化成他筆下那些既魔幻又寫實的畫面。他的作品常常在鮮豔色彩中藏著一絲憂鬱,就像他常說的:「台灣最美的風景,是那些拼命生活的人們。」
現在朔的工作室隱身在迪化街的老宅裡,保留了傳統建築的紅磚牆,卻擺滿了數位繪圖設備。這種新舊交融的風格,正是他創作的寫照。除了插畫,他也開始嘗試動畫製作,最近更跨足音樂領域,為獨立樂團設計專輯封面。「我不想被定型,」朔邊調著顏料邊說,「台灣有太多故事值得用不同方式說出來。」
最近他正在籌備一個以台灣傳統廟會為主題的互動展覽,打算把兒時在廟口看野台戲的感動,用現代科技重新詮釋。「很多人說我的作品很『台』,但我只是誠實地畫出我看到的台灣。」朔笑著說,手上的畫筆繼續在紙上舞動,勾勒出屬於這個島嶼的獨特線條。
什麼時候開始追蹤朔?他的創作歷程大公開,這個問題最近在台灣的文青圈引起不少討論。朔這位低調卻充滿才華的創作者,其實已經默默耕耘了好幾年,從最初在Instagram分享手繪插畫,到現在成為跨足插畫、短篇小說甚至音樂創作的多元藝術家,他的成長軌跡真的很值得好好聊一聊。
記得最早注意到朔的作品是在2018年左右,那時候他常在社群平台分享用原子筆隨手畫的日常小物,像是便利商店的茶葉蛋、捷運車廂裡的扶手環這些再普通不過的東西,但經過他的筆觸總能變得特別有溫度。後來才知道,原來這些都是他在通勤時打發時間的練習,沒想到漸漸累積出一批忠實粉絲。
朔的創作可以分成幾個重要階段,用表格整理給大家看更清楚:
時期 | 創作類型 | 代表作 | 特色 |
---|---|---|---|
2016-2018 | 手繪插畫 | 《便利店日記》系列 | 黑白線條,生活感強烈 |
2019-2021 | 短篇圖文故事 | 《陽台上的第三棵植物》 | 加入文字敘事,色彩開始豐富 |
2022-2023 | 互動式電子繪本 | 《雨男》 | 結合動畫與音效 |
2024至今 | 跨媒介創作 | 《失眠電台》聲音企劃 | 整合插畫、文字、音樂 |
2020年算是朔創作的一個轉捩點,那年他辭掉設計公司的工作,開始全職創作。記得他在限時動態說過,這個決定讓家人很擔心,但他就是沒辦法放下畫筆。事實證明他的堅持是對的,隔年出版的《陽台上的第三棵植物》圖文書在誠品書店連續三個月佔據暢銷榜,很多讀者都說被書中那種台灣特有的都市孤獨感打動。
最近兩年朔的創作越來越多元,特別是去年開始的《失眠電台》企劃,把插畫變成動態影像,配上他自己寫的旁白和背景音樂,完全展現出他這幾年累積的創作能量。雖然現在作品精緻度提升很多,但那種貼近台灣日常的親切感始終沒變,這大概就是為什麼他的粉絲群能一直穩定成長的原因吧。
大家最近是不是都在好奇「朔最近在做什麼?2025最新作品搶先看」呢?這位台灣創作鬼才最近可沒閒著,除了忙著籌備新作品,還偷偷在社群上釋出不少彩蛋讓粉絲們瘋狂猜測。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我們挖到的第一手消息,保證讓你看到最新鮮的朔式風格!
據了解,朔這次的新作會延續他一貫的黑色幽默路線,但題材上會有突破性的嘗試。從他最近在IG限動分享的幕後花絮可以看到,這次場景搭建特別講究,光是道具清單就長到讓人眼花撩亂:
作品類型 | 預計上線時間 | 特別看點 |
---|---|---|
網路劇集 | 2025年9月 | 全新科幻喜劇題材 |
音樂合作 | 2025年11月 | 與金曲歌手跨界合作 |
實境節目 | 2026年1月 | 24小時不間斷拍攝 |
朔的工作室夥伴透露,他最近幾乎每天都泡在剪接室裡,為了新作品的節奏感反覆調整。有次工作到凌晨三點還被拍到去永和豆漿買宵夜,可見他對品質的要求有多嚴格。粉絲們最期待的是他預告要挑戰一人分飾多角的演出,光是造型就有七八種變化,光看側拍照就讓人笑到不行。
另外值得一提的是,這次朔特別找來幾位台灣新生代演員合作,在訪談中他說想給年輕人更多機會。從流出的片場照可以看到,他們相處起來就像大學社團一樣熱鬧,完全沒有前輩後輩的距離感。這種輕鬆的創作氛圍,想必會讓作品更有溫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