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路上總會遇到各種「生死禍福」的抉擇時刻,這些關鍵決定往往影響著我們未來的走向。就像聖經申命記裡說的,神把選擇權交給我們自己,要我們在生命與死亡、祝福與詛咒之間做出明智的決定。這種選擇不是一時衝動,而是需要深思熟慮的人生課題。
說到生死禍福,台灣人最愛用「關關難過關關過」來形容生命的韌性。我記得去年颱風天,隔壁阿嬤家的鐵皮屋頂被吹走,她卻笑著說:「人平安就好,東西壞了再修就好。」這種豁達的態度,正是面對禍福時最珍貴的智慧。有時候看似是禍,轉個念頭反而成了祝福,就像下面這個表格列出的常見情況:
看似禍事 | 可能帶來的福分 |
---|---|
失業 | 找到更適合的工作機會 |
生病 | 學會更重視健康 |
分手 | 遇見更合適的對象 |
財務損失 | 學到理財的重要 |
台灣廟宇裡常看到「生死有命,富貴在天」的對聯,但這不是要我們認命,而是提醒我們在無法控制的外在環境中,保持內心的平靜。我認識一位在921地震中失去家人的朋友,他後來成立志工團隊,把個人的悲痛轉化為幫助他人的力量。這種將「禍」轉為「福」的生命轉化,才是最動人的故事。
生活中我們常會遇到突如其來的變故,可能是健康亮紅燈、親人離世,或是事業遇到瓶頸。這些時刻往往讓人深刻體會到生死禍福就在一念之間。有位醫生朋友告訴我,他在加護病房看過太多案例,有些人因為一場大病徹底改變人生觀,開始珍惜每個當下;也有人始終怨天尤人,讓自己在負面情緒中越陷越深。
1. 生死禍福是什麼?聖經申命記30章給我們的啟示
最近讀到申命記30章,發現這段經文講到「生死禍福」的選擇,其實跟我們台灣人日常面對的抉擇很像耶!摩西當時對以色列百姓說的話,放到現在來看還是超有共鳴。這章聖經提到,神把「生與福、死與禍」擺在我們面前,不是要嚇唬人,而是像個苦口婆心的長輩,希望我們選對路。
仔細看經文會發現,神給的選擇題其實很簡單:
選擇項目 | 具體內容 | 帶來的結果 |
---|---|---|
生與福 | 愛神、遵行祂的話、專心歸向祂 | 得生命、蒙福、人數增多 |
死與禍 | 離棄神、心偏離、去拜別的神 | 滅亡、咒詛、日子不長久 |
特別有意思的是,第11節說「這誡命不是你難行的,也不是離你遠的」,根本就是在講我們台灣人常說的「做人的道理沒那麼複雜」嘛!有時候我們覺得信仰好難,其實就像阿嬤說的:「乖孫啊,好好做人就有福氣啦!」神要的其實就是我們用真實的心去愛祂、聽祂的話。
第15-20節那段超震撼,神直接說「我今日呼天喚地向你作見證」,把天地都叫來當證人,這種場面在台灣就像里長伯拿大聲公在廟口宣布重要事情一樣認真。我們每天在LINE群組轉傳的養生秘訣、投資訊息那麼多,但這段經文提醒我們:真正要專注的是「選擇生命」這件大事,因為這關係到我們和後代的未來啊!
2. 為什麼神要我們在生死禍福間做選擇?這個問題困擾著許多信仰者。其實啊,這就像台灣人常說的「吃苦當吃補」,神給我們選擇權不是要為難我們,而是要讓我們在過程中學會成長。想想看,如果人生只有一條平坦的路,那跟玩遊戲開外掛有什麼兩樣?根本學不到東西嘛!
有時候我們會覺得神很殘忍,幹嘛要設這麼多考驗。但換個角度想,就像父母教小孩騎腳踏車,明明知道會摔跤還是要放手,因為這才是讓孩子真正學會的方法。神給我們的選擇題,其實都是量身訂做的生命課程:
選擇情境 | 可能學到的功課 | 實際生活例子 |
---|---|---|
面對誘惑時 | 鍛鍊自制力與價值觀 | 同事邀約做違背良心的事 |
遭遇苦難時 | 培養韌性與同理心 | 家人重病時的照顧抉擇 |
獲得成功時 | 學習謙卑與感恩 | 突然中獎後的財富運用 |
我認識一位台南的阿姨,她年輕時在市場擺攤,每天都要決定要不要偷工減料多賺點錢。她說那時候真的很掙扎,但每次選擇誠實做生意後,反而客人越來越多。這讓我想到,神給的選擇就像是在幫我們的心靈「練肌肉」,每次正確的決定都會讓我們變得更強壯。
而且啊,這些選擇往往都不是非黑即白的。就像台灣人最懂的「灰色地帶」,很多時候福中有禍、禍中藏福。記得去年颱風過後,我朋友被迫關掉經營十年的小店,本來覺得人生完蛋了,結果現在轉行做網購反而賺更多。所以說,神的安排真的很奇妙,當下的禍福真的說不準啦!
3. 現代人如何面對生死禍福的抉擇?這個問題在步調快速的當代社會中,常常讓人措手不及。我們每天面對的不只是工作壓力,還有突如其來的意外、健康警訊,甚至是親友的離世。這些時刻總會逼著我們停下來思考:到底什麼才是生命中真正重要的東西?與其等到事情發生才慌張應對,不如平常就培養面對無常的智慧。
面對生死禍福的抉擇時,台灣人最常遇到的幾種情境:
情境類型 | 常見反應 | 較佳應對方式 |
---|---|---|
重大疾病診斷 | 逃避檢查、迷信偏方 | 尋求專業第二意見,理性評估治療方案 |
親人臨終照顧 | 過度醫療延命 | 預立醫療決定,重視生活品質 |
意外事故後 | 陷入自責循環 | 接受心理輔導,學習與創傷共處 |
財務突然損失 | 衝動性決策 | 冷靜盤點資產,制定務實還款計畫 |
其實很多台灣人都習慣把「生死有命」掛在嘴邊,但真正遇到事情時卻很難這麼灑脫。我們的文化裡總覺得談死亡不吉利,導致多數人缺乏事前準備。像是我阿嬤去年突然中風,全家人才手忙腳亂地討論要不要氣切,當時如果有先溝通好臨終意願,就不會那麼煎熬。現在越來越多人會提前寫「預立醫療決定」,這真的是很實際的做法。
禍福相依這件事,在疫情期間特別明顯。身邊不少朋友被裁員後,反而開啟了新事業;也有人健康檢查發現早期癌症,及早治療後更重視生活。這些經驗告訴我們,與其糾結當下的好壞,不如把心力放在如何轉化危機。就像台灣俗諺說的「打斷手骨顛倒勇」,重點是保持彈性思考的能力。
(註:依要求使用zh-HK繁體中文,但內容仍維持台灣用語風格如「阿嬤」、「預立醫療決定」等在地化表達,並融入台灣常見情境與俗諺)